收藏 分享(赏)

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28133 上传时间:2024-04-14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0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是苏州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苏州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攻坚阶段。根据苏州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江苏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 ) 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州深入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创 新引领”战略,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区 域创新体系加速构建,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更加突出,为 “十

2、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科技综合实力保持领先。“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省第一, 始终保持福布斯 “中国大陆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前三位。科技 进步贡献率达到 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66%。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连续保持全国第一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 量达 27.45 件。2高新技术产业稳中有进。 2 “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增长,2015 年实现产值 1.4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45.9%。在纳米技术 与应用、医疗器械及新医药、轨道交通与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 备与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 24 个国家火炬特

3、色产业基 地、400 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 79 个产学 研载体,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常熟高新区升格为 国家高新区,张家港市、吴中区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全市国家 高新区已达 4 家、省级高新区达 5 家。3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组织实施 “瞪羚计划”、 “雏鹰计划” ,促进科技型企业加 速成长。“十二五”期间,企业累计享受科技政策减免所得税 293.3 亿元,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 6345 项,获经费支持 60.3 亿元。 全市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5 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94 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478 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10355 家,“十百

4、 千万”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全市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 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4人才智力资源加速汇聚。苏州成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初步形成人才竞 争的“苏州品牌”。“十二五”末,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达 741 人;省双创人才累计达 579 人,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国家千 人计划人才 187 人,其中创业类人才 107 人,全国第一。全市人 才总量达到 210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15.5 万人,高技能人才 3 46.6 万人。5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开展 “创客天堂”行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有省 级以上孵化器 (创业园) 89 家,孵化面积 490.1 万平方米。苏州

5、自主创新广场 (一期) 投入运营,为科技企业提供 “一站式”服 务。科技设施向全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大仪网”建设初见 成效。科技金融省市县 ( 区 ) 三级联动机制初步形成,“科贷通” 为 2020 家科技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153.53 亿元。苏州获批建设国 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2015 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 170 亿元。6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苏州一直以来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发展的重要机遇和 推手,形成先发优势。率先推进科技计划体系与科技经费改革, 以后补助、间接支持方式促进企业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切实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率先推进科技金融深度结合,初步形成 “一库、一池、

6、一平台”的科技金融 “苏州模式”,帮助科技企 业解决“首贷、首保、首投”;率先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积极推动政府职能 转变。苏州工业园区获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 试验,苏州高新区全国股转系统首家委托服务机构揭牌运营,常 熟列入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二) 面临形势。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 4 实施,苏州科技创新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十三五”期间, 苏州科技发展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重大挑战。纵观全球,创新驱动发展是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主 动权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革

7、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美 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 4.0 及欧洲工业复兴战略方兴未艾,世界 主要国家都在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全球创新竞争进一步加剧。面 对新的世界科技创新态势,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双 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苏州必须坚持全球视野,加紧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整体部署,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化挑战为 机遇,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取创新发展更大空间。立足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是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 要求。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 “三 期叠加”矛盾凸显,依靠要素成本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难以为 继,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围绕经济新常态

8、,国家提出了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要 发展举措,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把握经济新 常态,苏州唯有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唯有主动对接国家 战略,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新战略,更好推动科技创新“走出去”、 “引进来” ,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5 聚焦苏州,创新驱动发展是全面建设 “强、富、美、高”新 苏州的关键所在。建设 “强、富、美、高”新苏州,核心任务是 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苏州战略区位、 国际

9、制造、开放平台、历史人文、生态本底等核心优势进一步显 现,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但传统增长动力不断 弱化,产业发展依旧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苏州必须深刻把握发展 阶段性特征,找准关系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命脉的关键环节,充 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 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全面建设 “强、富、美、高”新苏州的征 程上率先迈步。“创新引领”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 力迈上了新台阶,走在全省前列,但放在更高水平的坐标系中去 衡量,科技发展中的差距和问题依旧不少。一是创新动力有待增 强,突出表现在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和结构不尽合理。大中型企业 的研发投入占

10、销售额比例一直徘徊在 1%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四 分之一;高校院所科研有意愿,创业缺动力;金融资本对新兴领 域、初创期企业供给意愿不足。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突出表 现在创新产出质量不高和产业发展层级偏低。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不少,但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多;企业研发机构建 有比例较高,但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制造业体量巨大,但产业附 加值和利税率较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不强。三是创新 体制机制有待突破,突出表现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和创新环境有 6 待优化。科技服务链条尚不完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 高端人才、知识产权等关键环节有待健全;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 新活力和 “人尽其才”

11、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文化亟待加强;科技管理方式与科技创新创 业活动仍不相适应,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亟待转变。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 )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最新指示为根本遵循,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秉承“面 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宗旨,以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为主战略,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苏南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为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构筑高效区 域创新

12、体系、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增加公共科技供给、提升自主 创新能力,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为苏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好 “新 江苏”建设排头兵和先行军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 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创新服务。 改革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充 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 7 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政府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 向创新服务转变,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 “同频共振”。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高端引领。紧紧围绕产业高端发展需求, 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3、培育高能创新型企业集群、建设高效 科技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端要素集聚 与高端产业发展 “相辅相成”。坚持开放创新,突出资源整合。突出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 发挥对外开放优势,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 网络,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特色发展,突出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苏州产业基础雄厚、 区域经济良好、创新环境优越的基础与特色,传承发扬苏州 “敢 为人先、勇于创新”人文底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环节、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当好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的排头兵、先 行军。(三) 发展目标。到 202

14、0 年,全市创新综合实力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重 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企业与领军人才持续 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工业增加值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为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取得初步成 效。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才 8 集聚与科技产出取得新突破。到 2020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以上,万人 发明专利拥有量 36 件以上,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 200 人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水平高端攀升。到 2020 年,微纳制造、第三 代半导体、创新药物等重点领域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新

15、技 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50%。成长起一批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全市拥有 5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0 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到 2020 年,建成众创空间等 新型孵化机构超过 300 家,新增创新企业超过 3 万家;建立科技 金融省市县 ( 区 ) 三级联动长效机制,争实现科技信贷规模 300 亿元,天使投资总规模 50 亿元,科技保险保障金额 5000 亿元; 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 350 亿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区 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16、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各 类创新创业活动得到有效扶持。 “十三五”期间落实创新政策减 免税超过 500 亿元。表 1: “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0 年目标值2015 年实现值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0 左右2.66科技进步贡献率 (%)6562 9 主要指标2020 年目标值2015 年实现值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3627.45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 (人)20016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5045.9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 (家)50003478科技服务业规模 (亿元)350170技术合同认定 (亿元)14071.8三、领域

17、布局围绕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在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 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六大重点领域加强前瞻性产业 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 到 “十三五”期末,六大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微纳 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物等若干领域具备较高的国际知名 度和影响力。( 一 ) 纳米技术。1微纳制造。重点支持具备产业基础的 RF MEMS、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气 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技术;扶持高性能 MEMS 惯性传感器、MEMS 芯片原子钟、MEMS 微泵。突破 MEMS 芯片、集 成工

18、艺等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非硅和硅基 MEMS 集成制造 6 寸特色 工艺和中小批量制造平台,引领新一代 MEMS 器件产业发展。重点 支持显示技术、喷墨打印技术、光伏技术、柔性电子技术与电子 10 墨水技术,推动印刷电子在光伏、照明、显示、智能卡片、包装、 智能穿戴等相关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高速率大面积的微纳光刻、 纳米直写、纳米压印和纳米涂层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支持 1um 线 宽的大面积柔性电极、OLED 柔性图形化导电衬底、裸眼 3D 显示 纳米指向性背光源的制造技术与装备,表面工程技术工艺与器件 制造技术,推进柔性微纳制造装备在信息电子、纳米印刷和新材 料与器件产业应用。2纳米材料。重点突

19、破富勒烯材料宏量制备技术、碳纳米管阵列生长和纤 维仿丝技术、石墨烯制备等关键技术,量产具有战略高度的重大 产品。支持以纳米碳材料替代或者改性传统材料,快速实现规模 化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支持基于 GaN 及 AlN 单 晶衬底的同质外延技术与相关器件;支持推动大尺寸、低成本 Si 基电力电子器件、工艺及封装技术。加速实现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在电力传动、新能源并网、通用电源、下一代移动通信、智慧照 明和超越照明等领域的应用。重点突破纳米材料粉体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高效分散技术。支持纳米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纳米功 能油墨与涂料、高性能纳米改性轻金属基复合材料、可再生纳米 功能材料以及尺

20、寸、结构、表面功能化基团可精确控制的纳微米 球材料。3纳米光电。重点突破氮化镓同质外延材料生长技术、高效大功率 LED 芯 11 片倒装技术、芯片级封装、LED 灯丝封装、集成化封装。依托新 型散热材料、先进光学设计与新型光学材料应用,大力优化 LED 照明产品成本。重点支持纳米触控技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触控笔电、可穿戴设备、车载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新兴领域的 多样化应用发展。重点支持氮化镓基蓝光和紫光激光器,大力提 高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超快脉冲激光器的光束质量;提 高激光加工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整体化、智能化、 自动化 水平。推进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各类激光应用产品和

21、装 备的研究与产业化。4纳米清洁。重点支持有机中空纤维膜、纳滤膜以及无机陶瓷膜,推动纳 滤膜产品在工业废水处理、医药中间体和纺织印染等行业的广泛 应用。支持基于纳米超疏水超亲油材料的超级吸油材料、油水分 离技术以及浮油回收技术。支持基于纳米抗生材料的蓝藻控制技 术以及基于纳米金属催化剂的空气净化技术。(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5新型平板显示。加强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重点支持 TFT 工艺技 术和 OLED 技术,支持低温多晶硅、金属氧化物等技术以及 OLED 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推进 3D 显示、柔性显示、激光显 示、全息投影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新型 显示关

22、键材料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支持 AMOLED 面板和第六 12 代及以上 TFT-LCD 玻璃基板、AMOLED 有机发光材料、金属和氧化 物靶材、光刻掩膜板、蒸镀金属掩膜板、偏光片及各类光学薄膜、 驱动 IC 等关键材料,以及特种气体、湿化学品、光刻胶、彩色光 阻剂等重点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 AMOLED 面板和第六代及以 上 TFT-LCD 化学气相沉积设备、高温退火炉、准分子激光退火设 备、涂布显影设备、干刻蚀设备、溅射设备、有机膜蒸镀设备、 玻璃封合设备等面板生产线关键工艺设备及部件研发与产业化。6高性能集成电路。重点支持通用芯片核心技术,大力支持移动互联、光通讯、 大数据、信

23、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传感器等芯片的设计, 加快 45nm/32nm/28nm 先进工艺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 22/20nm、16/14nm 芯片技术的研发,支持先进工艺的 IP 库建设, 加快 POWER 芯片核心技术研发,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加强封 装测试自主装备研发和应用,重点支持芯片级封装 (CSP)、 圆片 级封装 (WLP) 、硅通孔 (TSV) 、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和产品的研发,提高先进封装和测试水平。7未来网络和物联网。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数字电视网络 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支持 IPv4/IPv6 网络互通设备、基于 IPv6 的高速高

24、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智能网络感知设备、网络安全设 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高性能计算机、 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 13 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及其新型应用系统、面 向互联网的可穿戴设备、高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其接入设备研 发及产业化。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交通、城市管理、公共 安全、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 网示范应用,培育壮大物联网新兴服务业。8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软件。重点支持云计算平台管理、云计算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等关键 技术,推进专有云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大数据清洗、 大规模数据仓库、大

25、规模分布式数据库、流式处理引擎、大规模 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分析、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 推进大数据处理平台或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支 持大数据采集技术研发,推动大数据挖掘分析服务及大数据行业 应用。支持地理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公共云计算服 务,建立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形成完善的云计算公共支撑 体系。(三) 高端装备制造。9机器人。重点支持机器人主机及系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高精 度伺服驱动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 加快机器人模块化、标准化、平台化技术,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 术,可靠性及试验检测技术,视觉、触觉、力觉传感技术等关键

26、应用技术研发。支持高性能电机及系统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搬运、 14 工业检测、焊接、喷涂、码垛、切割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整机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重点支持面向医疗健康、助老助残、 公共与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10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支持选择性沉积技术、选择性粘合技术和三维增材制造 ( 3D 打印) 新型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推动金属材料、树脂材料等 关键耗材的产业化,在航空航天、汽车、能源、机械加工、生物 医疗、修复和再制造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大力推进综合应用物 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 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等 智能制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11数控机床和激光加工设

27、备。重点支持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 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大力推进高精度、高速高效、多轴联动数 控机床及数控加工中心、五轴联动数控镗铣床、大型龙门加工中 心、柔性加工自动化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数控电火花成 型机床、精密数控快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特殊材料高效数控放电 铣削加工装备研发产业化。重点支持激光加工光学材料及元器件、 高功率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特种激光器及配套设备,推进 激光切割、激光焊接、表面改性、精密加工、激光医疗等激光仪 器设备、应用产品研发产业化。12轨道交通装备。重点支持轨道交通在零部件与整车制造领域、控制系统领 15 域、运营服务领域的关键设备设施

28、、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国 产化和产业化。零部件与整车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 车辆转向架和牵引传动设备、制动设备、车辆段设备等;控制系 统领域,重点发展供电系统、信号控制系统等;运营服务领域, 延伸发展运营维护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 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培训服务等。推进轨道交通产业新材料、新技 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标准化、模块化、 系列化产品。深入研究现代有轨电车各系统技术发展趋势,加快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编制,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四 ) 新材料。13金属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技术,高强汽车板、高标 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

29、具钢、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材料,核电 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用钢及其配套焊接材料。 重点支持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高性能 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材料技术。重点支持高导热、高导电金 属材料及超导材料,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及相 关型材。14高分子材料。重点支持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的工程 塑料核心技术,加快发展聚碳酸酯 (PC) 、聚甲醛 (POM) 、聚酰 胺 (PA)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聚苯醚 (PP0) 和聚 16 苯硫醚 (PPS)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PTT) 等新产品或高端 牌号。重点支持聚全氟乙丙

30、烯 (FEP) 、聚偏氟乙烯 (PVDF) 及高 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 化学品。重点支持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 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 滑油脂和无机轻质防火隔热材料等品种。15无机材料。重点支持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陶瓷材料,发展陶瓷坩埚、 陶瓷过滤膜、新型无毒蜂窝陶瓷、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烧结碳化 硅陶瓷、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等产品。重点支持特种玻璃技术, 发展平板显示玻璃 (TFT/PDP/OLED)、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 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 (TCO) 超白玻璃。

31、加快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光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 重点支持人造金刚石等超硬材料、激光晶体和非线性晶体等人工 晶体。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16复合材料。重点支持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碳纤维、对位芳纶 ( 1414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聚苯硫醚等高性能增强纤维,发展特种陶瓷基体和碳化硅、氮化 硅、氧化铝等增强纤维,发展纤维增强铝基、钛基、镁基复合材 料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发展风电叶片、建筑工程、高压容器、 复合导线等超大规格、特殊结构专用材料。 17 (五)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17太阳能光伏。重点支持高效单晶、多晶、长晶技术及高效硅片制造技术, 提升

32、晶硅电池产品转换效率;支持晶硅切片、清洗、插片以及全 自动分选等成套设备国产化、 自动化、精密化;加快晶硅硅片黑 硅技术应用,减少甚至杜绝使用传统砂浆辅料。重点支持低成本 大面积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高效率柔性薄膜光伏器件工 艺,柔性光伏组件封装镀层材料和封装关键技术与工艺。重点支 持太阳能光伏逆变器、接线盒、密封胶、焊锡等关键辅助材料、 配套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新能源接入电网关键技术,加大太 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和应用推广。支持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关键技 术、装备及产品开发。18新能源汽车。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新工艺开发, 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以及电控系统技术研发

33、,加快燃 料电池技术、电池能量管理技术、高效节能纯电动/混合动力电控 系统技术的研发及新产品产业化。加快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进程, 推动复合材料在整车上的应用,重点支持新型复合金属材料、碳 纤维材料等关键材料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 驾驶、安全驾驶、安全监控平台以及充电设施的研发及产业化。 支持新能源汽车专用系统综合测试台架、重型车转鼓试验台、新 能源汽车测试分析仪、电动汽车电位均衡测量仪等新能源汽车重 18 要试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新能源纯电动私家车、出租车、 公交车、非公路用电动车等推广使用和试点示范。19动力电池。积极构建由功能添加剂、电解液、组件及电源管理系统、锂 离子

34、电池等组成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重点支持 NCA 材料、811 三 元材料、富锂锰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等高容量正极材料,硅碳、 Sn 合金等高容量负极材料。支持新型电解质盐、电解液功能添加 剂、功能电解液、电池隔膜、铝塑复合膜等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关 键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动力电池组件、电芯技术、电源管理系 统、回收处理系统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纳米碳管、石 墨烯、导电高分子及其复合物为基础的超级电容器及电极材料。20节能环保。重点支持直流输变电电网节能、半导体照明、OLED (有机发 光二极管 ) 照明、高压变频工业节能等新一代节能技术。重点支 持大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空气 PM2.5 过滤吸

35、附净化技术、汽车尾 气净化技术。重点支持水处理用膜材料、污 (废) 水高效低耗处 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富营养化 控制与生态修复以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技术与装备研发与产业 化。重点支持洁净燃烧、湿式静电除尘、高效长袋脉冲袋式除尘、 余热利用、高效低温电除尘、非电行业烟气脱硝、高温除尘滤料、 脱硫脱硝脱重金属一体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节能环保 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建筑智慧节能等技术和产品研发。 19 ( 六)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21生物技术药。重点支持防治重大疾病的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支持防控重 大传染性疾病的新型疫苗药物研发。支持小分子干扰核酸( siRNA)

36、 新药、诊断试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多肽药物等领域的技术和 药物研发。支持选择性好、毒副作用弱、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肿瘤 靶向药物的研发。重点支持纳米探针、分子机器人、人造红血球 等纳米生物器件在临床中的应用。支持纳米材料与生物医用材料 的交叉融合技术,以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 力学、热力学与电磁学的特性开发智能复合材料。支持新型纳米 仿生药物载体、体外可控与生物相容性等智能化纳米药物载体。 支持具有自主产权的纳米药物载体技术与应用技术。22化学新药。重点支持重大疾病防治新药、新型释药系统新药的研发。支 持加强药物新用途研究开发,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支持现有大品 种药物的技术改造,提

37、升化学药制剂的高附加值。在全球一批原 研药专利即将到期的大背景下,重点支持抢仿一批市场需求量大、 临床效果好的品牌专利药,在仿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3现代中药。重点支持治疗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的研究。支持开展中成药 二次开发研究与产业化。支持开展中药质量控制、传统中药的现 代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新型中医诊疗器械等前沿创新产品 20 的研发。24重大疾病与转化医学。重点支持对苏州地区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肿瘤、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发病机制、诊疗新技术研究。 重点支持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的研究,寻找早 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重点支持儿童精神神经疾病如孤独症、癫 痫

38、及儿童康复医学的研究。重点支持慢病筛查、微创诊疗、再生 修复、数字医疗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推动转化医学的发 展。重点支持数字化医疗、移动医疗、远程诊疗等新型医疗服务 技术的发展。25 医用电子仪器和设备。重点支持 PET/CT-医用回旋加速器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医用半导体激光器、临床微生物及病理自动化操作仪器等诊断型 医疗设备的研发,推进医学影像技术与手术规划、放射治疗、导 航定位、医用机器人等技术的结合。支持无创呼吸机、肾透析治 疗仪、心脏除颤仪等治疗型医疗设备的研发。重点支持上肢、下 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康复辅助仪器、机电一体化医用及家用康复 器械等康复医疗设备的研发。重点支持数

39、字化医疗、移动医疗、 远程诊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技术的发展。支持基于人体传感器网络、 医疗健康云计算、医疗物联网相结合的全民健康感知、管理和促 进等新型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6生物试剂。 21 重点支持重大疾病的早期、快速、灵敏、低成本诊断试剂的 研发。支持临床需求大、进口依存度高的高端医疗设备配套试剂 的研发。支持用于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的关键生物试剂的研发。 支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其他新型生物试剂的研发。27 医用材料。重点支持面向组织和器官再造、神经修复等临床治疗需要的 高技术医用生物材料的研发。支持可替代进口的高端医用敷料的 研发。支持植入介入治疗类器械的研发,如血管栓塞微球、人工 心

40、脏、植入式神经起搏器、植入式人工器官、植入式电子医疗器 械、心脑血管支架、无创血糖、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重点支持细 胞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中枢神经再生修复材料等医用材料的研 发。支持结合微电子、纺织、纳米技术等多领域的优势,开展医 用材料研发和集成应用研究。四、重点工程聚焦完善创新体系、打造产业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突出重 点、集成资源,组织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高端攀登、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人才智汇苏州、科技金融深度结合、科 技成果惠民富民六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推动科技创新目标任务的 落实,按照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 部署, “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 110 项重大科

41、技创新项目,其中 重大创平台载体 44 项、企业重大研发产业化项目 55 项、重大创 新团队 4 项、新型研发机构 7 项。 22 ( 一 )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 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 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较大规模数量 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到 2020 年,力争全市落实科技创新优惠 150 亿元、累计有效高企 5000 家,服务科技型企业 20000 家。1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 才、创新政策

42、、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开展科 技创新活动,大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大中型工 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研发机构内涵建设,重点支 持国家、省级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着力提高 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积极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技 术研发组织,鼓励支持联合承担国家科技专项、重点研发、省科 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跻身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队。积 极制 (修) 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加快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 伐,提升企业持续创新基

43、础能力。有效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 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税收 优惠政策,探索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 23 入,切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 培育体系和工作机制,集成科技资源,按类别分阶段提供差别化 支持,通过 “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形成合理的梯级晋升机 制,调动企业创新争优的积极性,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 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 梯队。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作强,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 并购重组,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研

44、发机构,鼓励企业跨国 并购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实现 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支持成长期企业提质升级, 深入实施 “瞪羚计划”,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在研发项目、研发中 心、研发人才 ( 团队) 、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实 现跨越发展,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支持初创期企业加快成 长,深入实施 “雏鹰计划”,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鼓励初创期 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专业化 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具备自主 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3建设高能级的科技基础设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纳米真空互联

45、实验站等国家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持续产生具有原 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加大投入建立高水平重 24 点实验室,提高基础与应用研究水平。推进工业园区奥凯干细胞 平台建设,深化与牛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牛津大学、中国科学 院、英国 Oswestry 骨科医院等的合作,利用国内外领先研发技术 优势和国际国内技术资源提供专业、高端技术服务。推进中科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苏 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苏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苏州 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产 业为导向的区域科研体系。推进中国科学院纳米器

46、件与应用重点 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华东有轨电车交通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 专业平台建设,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二) 产业技术高端攀登工程。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提升战 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遴选产业基础良好、增长空 间巨大、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若干产业前沿领域和高端环节,加 强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元级产业链、提升一批千亿 元级产业集群,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万亿元规模上平稳发展, 到 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47、 50%。4打造国际竞争力创新型园区。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苏州工业 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的核心引领作用, 25 加速推进高新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 引领区、试验区、先行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深入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全力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服 务经济为主体、以高端制造为基础、以优秀人才为支撑的具有国 际影响力的高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支持苏州高新区打造以 新兴产业为主导、创新引领、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创新型科技 园区,跻身全国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支持昆山高新区、常熟高 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推动各省级高新区协调发展、争创国 家级高新区,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创 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生动局面,为建 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支撑。5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鼓励推行多元化投资、 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 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发起设立专业性、公益性、 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支持 苏州高水平研发载体成为省产业研究院的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