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28206 上传时间:2024-04-14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2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3 月序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吴江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打 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的关键五年,在吴江发展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根据长江三 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关于制 定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

2、目标的建议等编制,是“十四五”期间吴江区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指导吴江未来五年发展及 展望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愿景的宏伟蓝图,是全区 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安排年度工作 的重要依据。目 录第一章 回顾“十三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 -第一节 “十三五”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 1 -第二节 新背景下的发展形势 - 4 -第二章 描绘崭新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7 -第二节 战略定位 - 9 -第三节 2035 年远景发展目标 - 10 -第四节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11 -

3、第五节 空间布局 - 15 -第三章 践行国家战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19 -第一节 率先推进沪苏同城化 - 19 -第二节 全力建设先行启动区 - 19 -第三节 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 - 20 -第四节 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 - 22 -第四章 聚焦创新发展,建设示范引领“苏州制造”品牌的先行区. - 23 -第一节 突出发展四大“强”制造集群 - 23 -第二节 聚焦培育五大“新”经济 - 25 -第三节 加快提升全域创新浓度 - 28 -第四节 打造高水平开放先行区 - 29 -第五节 着力构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 31 -第五章 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新鱼米之乡”特质的

4、乐居首选地- 32 -第一节 做优就业乐业首选地 - 32 -第二节 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 - 33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35 -第四节 推进健康吴江建设 - 36 -第五节 提高养老幼护水平 - 37 -第六节 提升公共文体服务品质 - 38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高效的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 39 -第一节 建设汾湖高铁科创新城 - 39 -第二节 优化调整全区水系结构 - 39 -第三节 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40 -第四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41 -第五节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42 -第六节 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 42 -第七章 提升治理水平,建

5、设幸福美好的数字城市新标杆 - 44 -第一节 推进“平安吴江”建设 - 44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 45 -第三节 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 - 46 -第四节 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 - 48 -第八章 强化传承发展,建设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 - 50 -第一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50 -第二节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 - 52 -第三节 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 53 -第四节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优势 - 54 -第九章 统筹保障措施,凝聚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 56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 56 -第二节 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 - 56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 57 -

6、第四节 落实监督考核 - 57 -第一章 回顾“十三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 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吴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第一节 “十三五”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改革释放新活力。 坚持深化改革为第一动力,革故鼎 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十三五”期间, 围绕 “六个重大”, 全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跨省交通、 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区域联动取得实效, “跨界联合河长制”推进生态治理区域一体化入选“中国改革 2020年度50

7、典型案例”名单,一体化示范区吴江片区形象加速 展现,感受度、标识度、满意度全面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实施,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全省首创的工业企业资 源要素配置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完成 党政机构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老有所养基 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获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 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位列2020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第十。 “吴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江苏唯一案例入选第二批全 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1462个政 务服务业务完成标准化制定。“一门式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及 “不见面审批”标准体系建设持续

8、推进,“1330”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1 -“经济强”迈上新台阶。 坚持创新转型为第一战略,激发 活力,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十三五”期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达到2002.83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236.48亿元, 保持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前列。民营经济全省“领头羊”优势不断扩大,民营企业总数 超8万家, 注册资本突破4千亿元。恒力、盛虹入围世界企业500 强, 亨通、通鼎等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永鼎等5家企业 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上市公司总量达20家。创新实力不断 提升, 2019年“中国创新百强区”位列全国第三,

9、名列长三角 地区榜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60.56件,有效高新技术企 业数达920家。汾湖高新区(黎里镇) 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 园区”,恒力化纤获评“中国专利奖银奖”。累计拥有国家级科 技企业孵化器4家,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国家先进功能纤 维创新中心获批江苏首家、全国第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智能制造领跑全省, 累计建成134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完成智 能化改造投资超过640亿元。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累计完成重大 项目投资273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8%。“百姓富”实现新跨越。 坚持民生福祉为第一目标,以人 为本,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十三五”期间, 城乡居

10、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年均增速达7.8%,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下低位运 行。社保体系全面接轨苏州,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推进,住 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逐步提高,基本实现全区户籍人口全民参 保,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教育名区建设深入推进, 教育规划布局持续优化,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苏州中学苏州湾- 2 -校区等学校先后落户,教育集团化改革持续深化, 成功获评“全 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基 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全面放开,苏州第九人民医院、吴江区儿 童医院等医院投入运营,吴江中医医院异地新建, 北部、中部、 南部三大健康医疗集团建成。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苏州湾

11、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配套建设持续推进,“15分钟文化圈”“10 分钟体育健身圈”布局逐步完善。全域旅游加快推进,获评“省 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最苏式”水乡旅游体验区基本成型。大 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成功创建 “中国曲艺之乡”。“环境美”呈现新气象。 坚持生态绿色为第一理念,放眼 长远, 蓝绿空间更加美丽。“十三五”期间, 生态环境面貌持续 改善, 统筹推进“三治”“三优三保”工作, 全力打好蓝天、碧 水、净土保卫战, 国省考断面水质优比例提高14.3个百分点, 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46.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比例提高 11个百分点,高质量完成太湖围网拆除。美丽镇村建设加速推 进,

12、震泽众安桥谢家路等10个村庄获评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 新建三星级康居村294个,新认定省级传统村落4个。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运行,沪苏湖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苏州南站、盛泽站通过审查,通苏嘉甬铁路完成工程可行性研 究审查。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政务云、视频 云、智慧吴江APP等信息化基础平台上线运行, 获评“2019中国 领军智慧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规划等建设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在全国 281个示范区中名列第二,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 区) 创- 3 -建通过验收。“中国 江村”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同里农文旅

13、融合发展区和元荡美丽乡村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文明程度高”彰显新内涵。 坚持安定有序为第一方 向,久久为功,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十三五”期间,文明城市 测评成绩逐年提升,“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同 里镇获评“全国文明镇”,黎里镇杨文头村、震泽镇众安桥、盛 泽镇黄家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恒力集团荣膺“全国文明单 位”,涌现了“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最美人物”等一批先进 模范。社会治理持续创新,构建“网格+警格”联动融合机制, 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治理大联动机制, 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 挥中心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建成全国首个镇级出入境分理 点智慧大厅。区检察院、区法院分别荣获“全

14、国先进基层检察 院”“全国优秀法院”称号。平安吴江、法治吴江建设有力推进,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 现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第二节 新背景下的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新发展格局加 快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发展形势变中有危, 危中有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 情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将承受较大的下行 压力。同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 领和带动新科技产业革命走向高潮,有望带来超预期的发展机- 4 -遇和经济价值。面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吴江

15、要进一步提升经 济发展的韧性,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抢占 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窗口机遇,在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 构建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优势。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 质量发展,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的关键期。“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党中央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 新变化的主动战略抉择。吴江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 挥智能制造长板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强化产业链关键环 节的掌控能力,抢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制高点,为长 三角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16、长三角区域纵深推进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肩 负着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任务,提升为国家战略以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会加速推进、纵深发展,有望在更高层次上 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模式,实现更强的协同效应。作为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吴江要树立国家视野、战略眼 光,从更高战略层面、更大发展格局、更广时空维度对经济社会 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全新谋划,做到“跳出吴江看吴江”和“站 在长三角看吴江”,全力以赴做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篇大文章。苏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苏州积极扛起为全国 全省发展探路使命,围绕打造“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 牌,争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17、再出发先行军排头兵, 把“可 以勾画”的目标真实展现出来,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 5 -化的“最美窗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面对新要求, 吴 江要不断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调结构、 转方式、激活力、增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争做全国全省高 质量发展领跑者, 在率先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吴江全面深化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吴江被列入长三角一体 化示范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望实现 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功能加速提升、生态价值加速释放、公 共服务加速补短、空间格局加速重塑。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吴江 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 前瞻谋划思考, 树立“一盘棋”思想

18、, 紧 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吴江既有基础和 优势禀赋, 全面提升示范区吴江片区标识度, 坚决扛起长三角一 体化示范探路重任,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跨上新台阶。同时,受外部环境及内生因素影响,吴江经济社会发展仍 然面临一些问题与瓶颈, 主要体现在: 发展的质量效益不够高, 关键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还处在相对低位水平,亩均税收、 单位能耗等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后;新动能培育不够聚焦, 新业 态、新产业的培育成效未达预期,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引擎 作用仍需时间和空间;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尚需完善, 优质公共 服务资源供给存在短板,难以有效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高端 教育和养老机构等存在较大

19、缺口;关键要素供给存在制约,土 地、人才等关键要素资源供给存在明显不足,难以保障未来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大产业项目储备相对不足, 全区百亿 以上项目多集中在基础设施等方面,重大产业项目储备相对较 少,将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6 -第二章 描绘崭新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落实国家战略,响应时代要求,体现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生态绿色新理念、人居品质新示范、江南文化新空间, 探索“立 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吴江 模式”,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实践中展现更大 作为。第一节 指导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20、,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和江苏、苏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 以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

21、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带头做好对接上海大文 章,展现“创新湖区”“乐居之城”的现实模样,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7 -“十四五”时期,吴江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建工作站位, 深化党建工作内涵,拓宽党建工作思路,发挥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 上新台阶。突出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满足人 民对美好生活

22、的向往为出发点,加快完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 体系,推动富民增收,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 感、获得感、安全感。突出创新驱动, 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第一动力,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区域创新浓度,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经 济,壮大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现 代化经济体系。突出绿色发展,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培育 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增长模式,形成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发展路 径,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打造生态价值 新高地。突出开发开放,坚持更大范围

23、、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 对外开放, 增创开发开放新优势,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机制,打造更高能级开发开放先行区。- 8 -第二节 战略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 提出的“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率先形成新发展格 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 新高地”和视察江苏提出的“紧扣强富美高美好蓝图,着 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在构建新发展格 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重要 指示精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

24、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紧扣高质 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更大力度地谋划改革、鼓励创 新,激发发展活力、体现表率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 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区域创新浓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 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 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 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 全的发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立足长三角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定位使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 高水平动态平衡,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备的产业链、 供应

25、链体系,发挥开放度高、区域配套强等优势,坚持沪苏同 城化发展路径,突出“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 上海”的鲜明导向,抢抓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 9 -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契机,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做出更大贡献。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践行习近平 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经验” 的殷殷嘱托,准确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谋划现代化建设 的步骤和重点,更加主动开展前瞻性、创新性探索,创造更多 制度性成果、规律性经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发展路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6、的现代化强区。构建高质量民生产品和 文化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的民生底色和精神品格,确 保在进度的率先和质量的领先上更好体现走在前列要求。第三节 2035 年远景发展目标到2035年,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 发展内涵全面提升,“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目标 要求如期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成为 美丽中国吴江样板,打造引领长三角的“创新湖区”和世界级 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的“乐居之城”,建成展现“强富美高”新图 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到 2035 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 2020 年基础上实现 翻一番,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消费成

27、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对标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等先进地区, 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的 高品质生活, 迈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前 5 位。现代经济体系- 10 -基本形成,“4+5”产业体系竞争优势明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 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继续领跑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全面实现。人民群众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充分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全部 常住人口,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绿 色低碳发展卓有成效,环境综合监管更加严格,环境保护监控 体系趋于完

28、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区域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第四节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 到2025年,围绕“创新湖区”“乐居之城”发展 定位,打造生态绿色是底色、创新引领是亮色、文化底蕴是彩 色、高质量发展是成色的吴江样板,聚焦“智能制造看吴江”、 宜居宜业首选地, 建设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吴江、 人文吴江、开放吴江、幸福吴江、美丽吴江。主要目标: 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 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构 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 形成,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突出抓好先行启动 区建设, 坚定走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列。经济

29、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绿色、人文、 创新有机融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产业能级、竞 争力、带动力持续增强,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形- 11 -成产业“高原”,筑就创新“高峰”,突出发展四大“强”制造 集群,聚焦培育五大“新”经济,建设示范引领 “苏州制造” 品牌的先行区。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一方阵前列。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 障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供给充足、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的公共 服务新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高铁科创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基 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

30、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符 合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基本形成,服务辐 射长三角区域的能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构建绿色高效的长三 角枢纽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高。法治吴江、平安吴江、智慧吴江 建设持续加强,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区域社会治理 现代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打造长三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样板区。 “美丽吴江”形成示范。 江南文化标识地和全域旅游 目的地建设成果初步显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全面实现农业强、田园美、水韵足、百姓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新成果。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向深层次推 进, 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指标体系

31、: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确定“十四五”时 期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为 4 类 38 项。- 12 -表 2-1 吴江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 标单位“十三五”完成值“十四五” 目标值高质量经济(10 项)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572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平 方公里5.58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254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5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4.1610.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产值比重%49.950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3.35 (预计)4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60.56779进出口总额亿

32、美元216.6823010高新技术企业数家9201800高品质生活(10 项)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4.3712城镇登记失业率%1.772.613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12.51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3.789015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率%98.298.716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率 (沪浙两地)%939817人均预期寿命岁83.898418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数人2.622.7419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16.51002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4.134.5- 13 -类别序号指 标单位“十三五”完成值“十四五” 目标值高颜值城市(6 项)21单位地

33、区生产总值用水降低%5.925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5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25国控水质断面优于类(含类) 比例%10010026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959927耕地保有量万亩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28林木覆盖率%19.8220.1429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5.63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高效能治理(6 项)30法治建设满意度%90903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157532群众安全感%9698335G 网络用户普及率%4010034社会文明程度测评

34、指数%919335示范区政务服务一体机事项互联 互通数占比%608536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次4.99837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常住人口 比重%203038亿元 GDP 人员死亡率%0.010.02- 14 -第五节 空间布局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空间落地,融入一 体化示范区的整体布局,对接上海“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 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全区空间布局和 板块功能定位,打造形成“三大功能片区”和“三个中心四点 并进”空间布局。打造彰显特色的三大功能片区。加快集聚功能,促进转型 升级,打造彰显特色的三大功能片区。开放融合片区,吴江开发区和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

35、城),强化主城区功能, 推动太湖新城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吴江 开发区高端制造能级提升,聚焦产城融合,聚力两业融合,突 出开放协同,提升吴江国际化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高端 引领的开放融合片区。绿色创新片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 ,突出先行启 动区战略优势,高标准打造高铁科创新城、“水乡客厅”,建 成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 以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吸引新 经济新业态,打造绿色、创新、人文融合发展的绿色创新示范 片区。 转型升级片区, 吴江高新区(盛泽镇) 和七都镇、桃 源镇、震泽镇、平望镇, 以转型和融合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 公共服务水平和品质,充分发挥“百湖之城”生态优势和“中 国 江村”为代

36、表的品牌优势,加快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智能、 高端时尚、创意休闲、功能多样的方向转型,建设“时尚之都”, 打造世界级高端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片区。- 15 -图 2-1 “十四五”吴江三大功能片区示意图构建“三个中心四点并进”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发展空间,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三个中心”是指吴江城区、汾湖和盛泽。吴江城区由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 和吴江开发区的建 成区组成,是吴江能级最高的城市节点和城镇体系的核心。吴 江开发区要聚力主城区能级提升和功能优化,发挥智能制造、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能级优势,打造创新高地、生态高地、人 居高地的国际化活力城区。东太湖度假区依托太湖优美自然风 光和总部楼宇

37、群等优势,打造湾区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 的制高点,建设沿太湖产城融合新标杆。汾湖由汾湖高新区 (黎里镇) 建成区组成,是吴江创新发 展的动力源, 打造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创新绿核”,合 力共建“水乡客厅”,打造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特色高铁科创- 16 -新城和枢纽经济的新节点,建设成为以绿色为底色、创新为亮 色的新门户。盛泽由吴江高新区(盛泽镇) 建成区组成,是吴江南部区 域的综合服务功能节点,要加快推进城镇有机更新,优化城市 服务功能,提高宜居品质,建设成为集高端制造、商务会展、 时尚创意、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特色城镇和辐射服务吴江南部区 域的城市核心。 “四点并进”是指七都、桃源、震

38、泽、平望四镇。七都依托太湖特色风光和“中国 江村”文化,促进“湖 区水岸”+ “文化创意”的功能集聚,以“智造、创意”为引 领,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相得益彰的滨湖精致创意新镇。桃源着力挖掘生态、古镇、文化资源优势,凝聚发展新动 能,实现与乌镇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树立生态文旅标杆,打造 生态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的森林小城镇。震泽以“丝绸”为特色,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全力打造 “震泽蚕丝”国家地理标志,形成农商旅文联动的发展格局, 加强和南浔的联动发展,打造彰显丝绸文化特色和独具江南水 乡风韵的丝绸名镇。平望充分发挥水陆交通便利、河湖荡漾汇集优势,依托科 创走廊、古镇、运河、中医等资源,推动科技创

39、新、文化繁荣、 城乡协调,打造产业强、文化兴、交通达、生态优的通运康养 小城镇。- 17 -图 2-2 “十四五”吴江城镇网络示意图- 18 -第三章 践行国家战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带头对接上海,坚定走在沪苏同城化前列,贯彻落实长三 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吴江片区标识度,打造引领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杆。第一节 率先推进沪苏同城化全力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参与打 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精准锁定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

40、局。主动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推动吴江区重大战略、规划和制度与上海相关领域的战略同向、 规划互补、制度相融,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强化发展战略和规 划体系无缝对接,推动产业创新和文商体旅协同融合,促进交 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联保共 治,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同发展。第二节 全力建设先行启动区举全区之力支持汾湖高新区推进先行启动区建设,积极争 创国家级高新区,努力把先行启动区打造成生态、创新、人文 融合发展的中心区域和示范区建设的“极中之极”。打造高品质“生态绿心”。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 最好的质量建设元荡美丽乡村群和美丽湖泊群,完善区域水利 发展布局,提

41、升区域生态品质,跨界形成一体化的滨水景观系- 19 -统,打造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绿心”。合力共建“最江南”的水乡客厅。 联合青浦和嘉善打造集 中展示示范区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功能样板。通过优越的生态和 风景资源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加强跨区域的集群协作、平台共 建、产业联动,促进创新空间与生态资源相融合、产业链与创 新链相融合,培育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多层次创新体系。联合打造高水平“创新绿核”。积极参与蓝色创新珠链建设, 率先集聚标志性产业项目和功能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存量载 体转型升级为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地标,建设创新型总部集聚 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绿核”。第三节 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聚

42、焦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 享、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管控、公共信用等方面,探索跨区域制 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性、变革性 的重大改革成果。重点是: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建立统一的企业登记规范标准,实施 统一便利化服务。推动人才资质互认共享,联合打造长三角高 层次人才交流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示范区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探索建立 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率先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专业技术人 才评审。财税分享机制创新。推动实现示范区办税服务平台数据交 互,探索异地办税、区域通办。重点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 20 -重大基础设

43、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税 收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 区域结转机制。 探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力争实现教育、 医疗、养老等领域“同城待遇”。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江苏试 验区建设,积极推动示范区医疗联合体建设, 用好上海-吴江医 疗卫生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与更多上海知名医院开展跨区域诊 疗合作。 深化青吴嘉跨区域政法和社会治理协同联动,形成一 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扩大“C 位长安”的品牌效应。生态管控一体化。 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建立完善 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加强水环境联合治理, 深化“跨界 联合河长制

44、”经验,深入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 加快 建立主要水体生态管控制度。探索构建绿色发展的综合政策体 系,搭建统一的生态大数据平台, 贯彻执行统一的生态环境型 执法规范。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建立跨区域的生态 治理市场化平台和生态项目共同投入机制。推进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加快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举措 以及沪苏浙等地改革创新试点经验在吴江系统集成、集中落实, 推动两省一市支持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尽早落 地生效。 培育发展数据等新型要素形态, 挖掘数据资源价值, 推动示范区率先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聚焦土地、劳动力、资金、 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 推进示范区重大改革 系

45、统集成。- 21 -第四节 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大格局,全面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 联网等领域,走在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前列。紧盯“五大经 济”和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 自觉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 三角城市群协同互补的产业格局,着力将吴江打造成长三角世 界级产业链“核心链”上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一环。 积极参与 G60 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建 设, 共同构建长三角“政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发挥科技创 新券的政策引导作用,支持企业面向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及更 广范围购买科技服务,着力打造长三角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佳承 载地。抢抓上海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溢出效应”,努力争取 “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落户。- 22 -第四章 聚焦创新发展,建设示范引领“苏州制造”品牌的先行区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水平,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构建面向未来的“4+5” 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创新有机融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在 打响“苏州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