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34752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序 言1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2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2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2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2改革创新焕发新活力4城乡面貌展现新形象4基础配套实现新突破5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6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6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8社会治理构建新格局9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形势和环境10第三节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分析12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及 2035 年远景 13第一节 指导思想13第二节 奋斗目标14经济发展更强14改革开放更广14城乡建设更美14文明程度更高15生态环境更优15人民生活更好15第三节 基本原则16第四

2、节 发展战略16产业强区战略16港铁联动战略17创新引领战略17改革开放战略17协调发展战略17第五节 2035 年远景目标18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和重点举措18第一节 坚持产业根本, 建设更高质量的实力赣榆18一、 抓载体强投入,更深层次推进工业立区19二、 抓调整强融合,更高水平提升现代农业22三、 抓培育强特色,更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23第二节 突出海滨风貌, 建设特色彰显的美丽赣榆25一、做好空间规划, 突出管控引领25二、做靓海滨城市, 突出宜业宜居27三、做强特色城镇, 突出城乡互补28四、做美田园乡村, 突出强村富民29五、做优基础设施,突出功能提升 29第三

3、节 深化改革创新, 建设动能释放的活力赣榆32一、坚持上下联动, 全面深化改革32二、坚持机制推动, 激活创新要素34三、坚持全员发动, 推广数字技术35第四节 坚持生态优先, 建设山清水秀的绿色赣榆36一、加快绿色转型, 巩固环境质量水平37二、加强环境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水平38三、守好生态本底, 保障环境质量水平39第五节 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更有温度的幸福赣榆40一、强化稳岗培训, 促进就业增收40二、强化优质均衡, 加快教育发展41三、强化医防并重, 提升健康水平43四、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社会保障44五、强化体系建设, 弘扬文明新风46第六节 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和谐稳定的平安赣榆

4、47一、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提升依法治区水平47二、全面推进治理创新,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48三、全面推进风险管控, 提升安全防范水平49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宣传监督 50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人大政协监督50第二节 健全完善规划体系51第三节 强化规划保障机制52第四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52第五节 健全评估监督机制52序 言“十四五”时期( 2021-2025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奠基的五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起步的五年,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 分重要。本规划根据中共赣榆区委关于

5、制定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编制, 在总结全区“十三 五”发展经验、研判“十四五”发展环境的基础上, 确定“十四五” 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支撑,是今后五 年赣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 纲领。- 1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突如其来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 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

6、策部署,积极抢抓“一带一路”等重大战 略机遇, 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 大力实施“工业 立区、产业强区”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强富美高”新赣榆建设,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较好地完成了“十 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2020 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1.58 亿元,增长 0.2%。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110.88 亿元,增长 0.6%;第二产业增加值 267.06 亿元,下降 3.1%;第三产业增 加值 253.64 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二五” 末的 14.78:48.62:36.60

7、 调整为 17.56:42.28:40. 16。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 30.2 亿元,增长 4.3%。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 , 抓项目、促发展。新海石化四期、镔钢智能化料场、中碳能源、 诚泰车辆轮胎、润美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聚力实 施“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三年累计完成产业投 入 500 亿元。突出“4+11+N”发展布局, 经济开发区获批江苏省 特色创新示范园区,柘汪临港产业区被认定为省级化工集中区, 海洋经济开发区完成区位调整,四大园区主阵地不断夯实,园- 2 -区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达 85%,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占全区的 86%。新海石化、镔

8、鑫钢铁稳居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 推进镇 级工业集中区建设,镇级发展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海头电商 园、柘汪棘荡农民产业园、墩尚临港自控设备产业园等特色产 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效设施农 业面积累计达 27.1 万亩,占比 26.4%。创成 2 个省级现代农业 产业示范园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实现市级农业产业园 区镇级全覆盖。沃田集团获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石桥黄桃” 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 98.5%以上, 监管覆盖率达 100%。2020 年农产品出口额超 1.5 亿美元,全省县区名列前茅。现代服务业扩面提效。电商产业 飞速发展,

9、全区注册电商企业 1593 家, 直播“网红”队伍 4000 余人,海苔等电商主销产品销量全国第一。交易额累计完成 370 亿元、快递上行量 1.9 亿件,呈现加速上升态势。获批农业农 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江苏省农村电商示 范县”。海头镇创成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荣获“中国淘宝镇” 称号,宋庄镇建成全国首家海鲜直播基地,柘汪等 5 个镇被阿 里研究院评为淘宝镇, 海前等 11 个村被评为淘宝村,大小盘等 7 个行政村被认定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蓝湾科技孵化 中心、紫菜电商产业园创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赣榆临港物 流园获批省级物流园区,全区首家。全域旅游快速推进,初步

10、形成春赏花、夏赶海、秋摘果、冬滑雪四季宜游格局。秦山岛 旅游开发具备开岛迎客条件。青口潜园、宋庄丝路小镇开业运 营。- 3 -改革创新焕发新活力。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党 政机构设置实现优化协同高效,党委政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农村综合、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扎实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稳步提 升。改革探索引领全省新模式。柘汪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顺利完成, 农村产权“三联四通”赣榆模式在全省推广。“殡 葬改革促进乡村文明新风”做法被评为全省现代民政建设优秀 成果。 “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落地, 区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 集中行使 11

11、 个区级部门的 92 项权力,“3550”改革常态化。完 成全区 96.8 万亩的水价综合改革,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全 覆盖,通过国家级县域节水型达标建设验收。科创能力大幅增 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2 家,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 级 10 家、市级 21 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 158 家, 农业科技型企 业省级 20 家、市级 11 家。建成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 个, 实施国家、省级农业科技项目 51 项。先后荣获科学技术 奖省级 3 项、市级 17 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城乡面貌展现新形象。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城市建成区

12、面积达 42 平方公里, 城市 化水平达 60%。人均道路面积 23.6 平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 92%, 建制镇污水处理率 75%,行政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 61.59%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52 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 40.64%。用水普 及率保持 100%,燃气普及率达到 95%。滨海新城建设步伐加 快。修编琴岛天籁片区控制性详规,完成“七通一平”等公共基 础设施建设。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加快推进,竣工栈桥、人行栈- 4 -道,新建港湾,擦亮海上新城名片。聚力打造 7 平方公里新城 核心区, 60 公里新城区“六横八纵”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建筑业 总部经济区加快推进,嘉会城、吾悦广场商

13、业综合体建成运营, 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成投用,共享电单车进驻城区。黄海大道 通湖达海,环心海湖路实现贯通, 亲海近海特色更加彰显。建 成 11 个连片住宅区,新城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加快融入主 城步伐。破题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整治建成区内 542 栋单体楼、 66 个无物管小区。实施二道街片区、狮子口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 目,征收面积达 97.6 万平方米。 实施新型小城镇“九个一”工程, 宋庄镇获评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成就奖。 黑林小芦山省级特色 田园乡村建成,班庄前集特色田园乡村获得省级命名。全力改善 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农房 8000 户,厉庄梧桐居、石桥韩口 滨海特色渔村等新型农村社

14、区加快建设。农村无害化改厕普及率 达 99.6%;疏浚县乡河道 45 条 188.04 公里,整治村庄河塘 30 处, 建成 3 个“水美乡镇” 、8 个“水美村庄”。基础配套实现新突破。赣榆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赣 榆拥有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港区防波堤二期、10 万吨级航道 延伸段等项目序时推进。赣榆港区累计完成吞吐量 9000 万吨、 集装箱 22 万标箱, 其中本地临港工业比例约 60%。242 省道苏 鲁交界至青口段、 402 省道赣榆西段、 267 省道赣榆段、 204 国 道至赣榆火车站与 242 省道连接线等工程建成通车,等级公路 达到 2770.6 公里。获评省级“四好农村

15、路”示范县。连盐铁路、 青连铁路建成通车,青盐铁路赣榆站综合客运枢纽投用。500 千伏核电三期送出、220 千伏北部电网加强、110 千伏怀仁变和- 5 -欢墩变等工程建成投用。完成柘汪河挡潮闸拆建、范河河道疏 浚、小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开工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高效节 水灌溉等工程 7 个。全面关停农村小水厂,建成莒城湖水厂, 主干管网进镇入村,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 同服务”。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致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成国家 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 个镇和 7 个村创成省生态文明示范 镇村。压实“河长制”“湾长制”“断面长制”责任推进机制,强化 水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

16、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比例达 100%;地表水国省考断面及 7 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类,地 表水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比例达 100%。新城污水处理 厂建成投运,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城市建 成区沙汪河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建成 263 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 实施小塔山水库饮用水源地整治, 青口河莒城湖饮用水源地规 范化建设通过省验收。压实镇大气污染防治属地职责,建立空 气质量“点位长”制度,空气质量不断提升。 15 个镇建成 PM2.5 监测设备,实现 24 小时视频监控全覆盖。整治燃煤锅炉 856 家。实施全天候、全区域秸秆禁烧模式。 PM2.5 浓度持续保持 下降趋势,2020

17、 年为40.3 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逐年提高, 2020 年达 80.3%。开展固废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危险废物 焚烧项目建设。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划定农用地土壤环 境质量类别。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思想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主义 价值观深入人心。全省首家县区级乡贤馆开馆运行。乡“理”- 6 -乡亲宣讲团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现 代乡贤方敬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全国劳动模范、江 苏时代楷模钟佰均被中组部中宣部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殷自玉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卢干景获评江苏“最 美基层干部”。区融媒体中心率先在全市挂牌成立。组织“百 名媒体记者

18、看赣榆”大型新闻行动,赣榆人、赣榆事在人民日 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频频展现。联合新 华社制作推出不眠网红镇全网播放量达 3 亿次,新华社日 文专线刊登徐福节报道,春节百岁老人发红包的暖心故事在央 视新闻联播播出, 乡村大世界用 85 分钟时间展示赣榆 紫菜丰收节, 航拍中国走进秦山岛,朝闻天下沙河姐 姐放弃高考捐骨髓救弟弟、5 岁萌娃拾金不昧警察手写奖状予 以表扬,经济日报首次全网直播县区级活动,赣榆美誉度和影 响力不断提升。全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 盖。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检。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全民共建共享文化成果。“十三五”期间,年送书下乡 2

19、万册 以上,免费送戏下乡演出 150 场以上、送电影下乡 5000 余场。 承办全国健身锦标赛总决赛暨世界健身锦标赛选拔赛等省级以 上体育赛事 10 余场次。被授予“中国拔河运动先进单位”“中 国拔河之乡”荣誉称号。文化创作硕果累累, 渔家鼓声获 省“五星工程奖”表演艺术类金奖,快板抗日山获首届中 国曲艺之声曲艺大赛铜奖,纪录片抗日山入选省“五个一 工程”奖,微电影孤胆英雄宋继柳荣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 “金海棠奖”,大树成荫获省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优秀剧- 7 -目奖, 与京剧小戏指尖暖流入围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 鲁迅文学奖作家首次采风赣榆,出版散文集山海神韵。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坚持以人为本

20、,富民优先,社会事 业不断取得进步。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低收入人口义务教 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2020 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3.8% 、 6.4%,城乡收入比不断下降。新增城镇就业 5.5 万人、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 4.2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保 扩面持续推进,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五险征缴稳步提升。“十 三五”期间, 养老保障综合覆盖率达 97.9%,共征缴各项社会保 险费 32.3 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 160 元/人月,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 630 元/人月。建设农村公益性 公墓 20

21、 处, 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实现乡镇全覆盖。区人民医院 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全市县区首家。创成省级示范乡镇卫 生院 16 个。建成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和区中医院医共体。异地就 医定点医疗医院联网覆盖率 100%。被评为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 县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现代化建设水平苏北领先。先 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促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等。新建赣中教育集团新城校区、经济开 发区小学、塔山小学新校区、柘汪小学南京路校区、海头中心 小学新城校区,实施实验小学、黄海路小学、青口小学、城头 初中、特教校、赣榆中专、素质教育基地等改扩建工程,城乡 学校布局更加优化。义务教育标准

22、化学校占比达 100%,义务教 育巩固率达 99。拥有四星级高中 6 所, 全市第一。赣榆中专- 8 -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新建镇公办中心园 6 所,新改 扩建公办村级园校舍 1.38 万平方米,实施 15 所公办村级园新 建工程,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不断提升。公办及普惠性民办 幼儿园占比 97.3%。学前一年入园率、学前三年入园率分别达 100和 98。全省双拥模范区“八连冠”,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社会治理构建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区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投用,社会治理联动水平有效提升。纵深 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打击涉黑涉恶违法行为,群众的 安全感与满意度不断增强。

23、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形成以社 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 联动”机制,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善治。建立“一委三会+”基层 治理新机制,新乡贤助推乡村治理创新经验荣获“江苏省基层 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精准防控、有效救治,新冠肺炎防控 实现医院内疫情“零传播”、医务人员“零感染”、确诊患者“零 病亡”,累计集中收治留观 119 人, 3 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选 派 9 名护理骨干支援武汉。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实安全责任链条。持续健全完善“三位 一体”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委办实体化运行, 先后印发赣榆 区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赣榆区领导干部安全

24、生产责任制实施 办法等文件, 22 个重点部门独立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 30 个单位增挂安全管理科。制定区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重点 工作清单。加快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构建全区“1+45”应急救 援预案体系。扎实推进“1+28+1”专项整治、违法违规“小化工” 百日专项整治等行动。按照“八个见底”的要求排查各类生产经- 9 -营单位 75875 家, 累计关闭取缔“小散乱污”企业 285 家,停产 整顿 287 家。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狠抓安全生产责任 落实,严格监管执法,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总体来看,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 峻形势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

25、就来之不易。这既是 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 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 化,发展新动能仍然不足;重大项目有效支撑不够,经济总量 偏小;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增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 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能源资源约束趋紧, 生态环境问 题依然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任务依然艰巨。 “十四五”时期,赣 榆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采取更加务实、更加系统、更加科 学、更加精准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形势和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赣榆 实现

26、“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关键时期,需要准确把握历史方 位、时代坐标、前进方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疫情流 行、世界经济衰退、全球化逆流都给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世 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 显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发达国家增速放缓, 新兴经济体 增长动能不足。国际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面临重大变革,全球 制造业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趋势。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 10 -系面临重塑,合作格局进入艰难重构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深入发展, 新冠疫情促使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许多 新技术加速商业化应用,为全球国家和

27、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 契机,国际科技合作将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发展环境正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提出 “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内需放管服改 革潜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驱动的发展模式,更好利用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 务仍然艰巨,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短板日 益突出, 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平亟待提升。从区域态势和自

28、身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争 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随着“一带一路” 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多重战略机遇 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加快绿色安全发展等将迎来新契机。连云港是中国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江 苏“一带 一路”倡议支点城市、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心城市、长 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 中国 (江苏)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组 成部分,近年来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经- 11 -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随着连盐铁路、青连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徐客专建成通车,依

29、托连云港、临沂、 日照3个“半小时”空港, 赣榆综合交通集成日趋完善。在历届区委、区政府 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下,赣榆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发展的 条件越来越具备,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强劲。作为江苏“北大门” 的赣榆区将迎来产业发展的爆发期,城市建设不断提档升级, 发展特色进一步彰显,综合实力将实现新跃升。第三节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分析“十三五”末,赣榆人均 GDP 达到 6.3 万元,到“十四五”末 人均 GDP 将超过 10 万元,城市化水平将超过 70%,2021-2025 年,赣榆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一是产业发展的爆发期,综合实力大跨越。“十四五”期间, 随着“工业立区、产业强区”

30、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发展质态 协同提升,特别是工业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投产,大投入、 大建设将带来大产出、大收获,为爆发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24 年,柘汪临港产业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到 2025 年, 全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 1800 亿元。二是综合配套的跃升期,基础设施大突破。“十四五”期间, 将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交通上,外环快速通道基本建成。 港口上, 建成 10 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开展 15 万吨级进港航道 前期研究。水利上,青口河综合整治及青墩湖水库基本建成, 城市防洪能力提升至 50 年一遇。三是城乡建设的加速期,城市功能大提升。“十四五”期

31、间, 将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 化建设,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提档升级功能配套, 高品质服务 资源加快集聚,城市能级实现质的发展,全面构建城乡融合发- 12 -展新格局。城市规模显著做大, 5 年城区净增人口 5 万。旧城 改造、雨污分流、道路建设大头落地。都市工业、商贸服务业 进一步繁荣。四是赣榆特色的形成期, 海滨特色大彰显。“十四五”期间, 将进一步突出彰显赣榆特色。海洋渔业建成海洋牧场、设施渔 业集中区、青口渔港经济区,城市展现海滨风貌, 全域展现生 态特色。坚持生态引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守住赣榆山、河、 湖、海生态本底, 保护好山水资源,建设更具赣榆辨识

32、度的“江 苏北大门”。五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期, 民生福祉大改善。“十四五”时期, 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 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居民收入 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注重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就 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市 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及 2035 年远景第一节 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 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及

33、省委、市委决策部署,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围绕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的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以- 13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 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 目的, 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产业头 版、工业头条”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港铁联动、创新 引领、改革开放、协调发展”五大战略,推动主导产业大爆发、 基础设施大突破、城市功能大提升、海滨特色大彰显、民生福 祉大改善、综合实力大跨越,纵深推进全

34、面从严治党,全面开 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赣榆。第二节 奋斗目标经济发展更强。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 关, 力争达到 1300 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翻一番, 区域综合 实力名列苏北前茅。2025 年,研发经费占 GDP 比重达到 1.5% , 政府性债务率控制在绿色区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 应税销售收入 3 年翻一番,五年达到 1800 亿元。产业有效投入 累计完成 1000 亿元,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80 个。改革开放更广。“十四五”,将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机遇期,落实深化改革新要求,促进要素有效流动,提高政务 运行效率,健全高水平开放

35、保障机制,破解阻碍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挑战,为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提供重要支撑。进出 口总额 73 亿美元,年均增速 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 5.5 亿美元。城乡建设更美。坚持特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 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做足海的文章,保护性开发岸 线,构建“海城相拥、岛城相望”的城市格局,塑造高品质的城- 14 -镇、活力彰显的乡村。到 2025 年, 建成区面积增加到 47 平方 公里。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25 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4 平方米, 建成区绿地率达 38%,绿化覆盖率达 42%;建成区 污水处理达标率 100%。文明程度更高。加快现代公共文

36、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 共文化资源配置均等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丰富全区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强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 精神推动力。到 2025 年,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场地面积、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人次、人均占有藏书量等指标达到或超 过全省平均水平。建设成为江苏省“书香之县(区) ”“江苏省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争创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区)。生态环境更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和绿色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显著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 境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 类水质。全区

37、 PM2.5 平均浓度控制在 35 微克/立方米以内。全区 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 有效保障。人民生活更好。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8%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 6.5 张。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9%以上;全区新增城镇就业 4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政府住房保障能 力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健全, 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15 -法治赣榆、平安赣榆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第三节 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把党的建设贯穿始

38、 终。强化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 证。 二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紧扣发展阶段性特征、高质 量发展要求, 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摆脱 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打牢发展基础。三是把“工业立区、 产业强区”战略贯穿始终。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版 头条,全力以赴推动临港工业做大规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发展重大跃升。四是把重抓投入 的根本方法贯穿始终。坚持项目投入第一根本,建强园区载体, 明确产业定位,强化项目招引,严格考核奖惩, 以“顶天立地” 大项目加速产业强区,

39、 以“铺天盖地”小项目活跃市场主体。五 是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倾听民 意作为第一环节、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人民评判作为第一 标准,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第四节 发展战略产业强区战略。始终坚定“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 抓项目, 夯基础。按照“延伸产业链、补齐工业链、提升价值链” 的思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对有产业基础、有龙头项目引 领的重点产业,着力建链、延链、壮链,集中培育若干关联度 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链,补齐工业链,全面构建起支撑赣榆长远发展的工业体系,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 16 -现代化, 提升价值链,带动三次产业同步发展。港铁联

40、动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把“一港一铁”作为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机 遇最现实的抓手、扩大开放最务实的支撑,坚定不移做强港口 开放主龙头,构建立体交通开放新枢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承接生产力双向转移; 放大连徐客 专、连淮扬镇高铁效应,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产业研究 和项目推介,开辟经贸合作新空间。创新引领战略。强化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 升产业链水平,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 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 产业、金融紧

41、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 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高级化,破解本区创新能 力不强, 发展新动能不足的瓶颈问题。改革开放战略。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发挥区位 优势和口岸开放的机遇优势,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开拓国 内国外两类市场,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对外合作, 优化港口开放功能,构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高地。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以“5+11+N”为主框架, 优化重点片区、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东中西区域统 筹、联动、特色发展。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先行、 特色产业支撑、公共服务提升,让优质资源在城乡之间畅通流 动。坚持尽力而为

42、、量力而行,将有限的财力更多投入到民生- 17 -事业上, 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五节 2035 年远景目标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 段推进的战略安排,2035 年赣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元,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科技创新 能力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城乡发展差 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 本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赣榆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率先实现教 育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

43、面增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 明全面协调发展,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 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法治赣榆、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赣榆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和重点举措第一节 坚持产业根本,建设更高质量的实力赣榆把握“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借助连云港自贸试验区辐 射带动作用,加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提升港区服务能力与产 业发展水平,打造连云港中心城区北部的重要临港产业基地。 坚持“党建引领、富民兴村”,持续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

44、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 荣。推动服务业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高效互动,助力赣榆- 18 -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树立产业协调发 展理念,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基地布局, 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 类园区集约、集中、集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 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东部沿海产业区依托港口、城市 以及丰富的海岸线资源,打造赣榆区沿海开发的主战场,推进 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中部高效农业区依托平原优势和农业发展 基础,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西部林果旅游区依托丰富的 山地、丘陵资源以及石梁河水库、塔山水库等水库资源,重点

45、发展以生态休闲和旅游为主的产业。一、 抓载体强投入,更深层次推进工业立区构建园区体系。 四大园区围绕产业定位,盘活存量空间, 完善功能配套,提升重大项目承载力。各园区产业协同错位发 展,构建主导产业链,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拳头产品, 增强产业链引领力。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 完成化工园区升级,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西区,做大做强以新 海石化、镔鑫钢铁为带动的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项目,打 造产品关联度高、产业集聚度高、管理水平高的示范样板园区。 依托港口、铁路以及临港综合物流园,重点打造新海石化化工 新材料园、冶金工业园和粮油深加工园三大产业园区。赣榆经 济开发区,加快发展中高

46、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建成都市 工业集聚区。 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 业,加速推动园区产业集聚步伐,倾力打造“三大百亿园区” 。 赣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 ,依托园区现有机电特种设备- 19 -企业基础,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海洋食品、 新材料、 冷链 物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以科技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 务业发展。致力打造创新引领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重点发展 精密基础零部件、高强度紧固件和通用件以及碳素新材料,做 大做强碳材料、通用零部件产业。 依托海头盛产海鲜的天然优 势,发展海洋食品深加工,配套发展冷链

47、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 打造食品科技产业园。镇级工业集中区,坚定主导产业定位, 强化产业链链式发展,做强做优产业品牌。按照“有规划体系、 有产业定位、有配套设施、有储备土地”的要求,推进镇级工业 集中区集聚特色发展, 培育 11 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厉庄镇重点 发展医辅器材产业(医疗器械、药材加工) 产业; 城西镇重点 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金山镇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筑 材料产业;墩尚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沙河镇重点发展纺 织服装加工、设备制造(电子电器) 产业;城头镇重点发展塑 料制品初深加工、服装鞋帽纺织产业;班庄镇重点发展服装纺 织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塔山镇重点发展新材料、医美器

48、材产业;石桥镇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及配套产业、新材料产 业;赣马镇重点发展塑料制品及金属包装容器制品、服装纺织 产业;黑林镇重点发展纺织、农产品加工产业。建成渔港经济 区、设施渔业集中区以及紫菜加工、循环经济、石材产业园等 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壮大主导产业。 坚持延链、补链、壮链,不断壮大主导产 业。 新海石化化工新材料园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环保要求和石- 20 -化行业的发展形势,重点打造炼化转型升级、高端石化、原料 多元化烯烃三大产业集群。建成投产丰海石化丙烷综合利用、 连云港碱业石化转型、华电 LNG 等重大项目, 打造千亿级石化 产业集群。 冶金工业园创新探索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建设以 金属冶炼为主业, 以研发机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