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税务筹划案例点评-第三册.docx

上传人:海外认知 文档编号:21740033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X 页数:204 大小:3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税务筹划案例点评-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税务筹划案例点评-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税务筹划案例点评-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税务筹划案例点评-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税务筹划案例点评-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亲,该文档总共2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 税务筹划案例点评 三 本书编写组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现代税务管理与执法工作全书/本书编写组编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ISBN 7-204-05941-7现本税收管理基本知识汇编 F812.423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4)第 114936 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 20 号010010)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北京兆成印刷厂印刷开本78710921/32 印张237.50 字数4 006 千字2004 年 11 月第 1 版2004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11 000 册书号ISB

2、N 7-204-05941-7/F119定价684.00 元(本卷定价18.00 元)目录I讨论收入分配不公不能回避规则不公1如何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4税务稽查面临四个难题8我国目前不宜开征遗产税10涉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难点与对策15商业企业增值税管理的难点与对策18涉外税收优惠需要调整21如何正确抵扣免税农业产品的进项税额23世界税制改革的若干趋势分析28试论电子商务下的税收制度34税收优惠政策该如何优化44税收与个人信用制度48怎样控制增值税零负申报50证券交易所得税应谨慎开征53建立我国法人所得税制初探56应缴增值税核算方法需要改进66依法治税与税收法定主义70我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分析

3、与政策建议72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金融税制76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税制考察团81税收执法监督的形式与内容84税收执法权的性质与内容89税务登记率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91谈劳务输出人员的税收征管94谈企业所得税改革96应该建立税收预警机制98如何解决失踪纳税人的问题101如何改进出口退税工作103浅议信用税收机制105浅议税收法律关系108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所得税报表的检查112困扰税收征管的十账115如何把握免抵退税政策.119农村税费改革对义务教育的影响122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增加了吗126农产品收购税收管理亟待加强127纳税评估的特点和作用131民政福利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亟待完善138开征高等教育保

4、障税的必要性142金融企业为何迁移149建安企业发票稽查有四个盲点153加入 WTO 对我国海关税收的影响156有关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161谈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163纳税申报制度亟待改革165虚假停歇业不容忽视166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涵义168加强税务机关代开普通发票的管理169加强报失专用发票的后续管理171积极财政政策的问题与建议173入世对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要求177农村税费改革要突破五大难点179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工作中的问题189关于减税问题的四个基本判断192IIIII税务筹划案例点评讨论收入分配不公不能回避规则不公当前一些学者在讨论分配不公问题的时候往往 只注意到竞争结果的不公平

5、 却回避经济生活中规则 的不公平(起点与过程的不公平)其暗含的逻辑是把 公平看成财产的分配过程 似乎甲比乙的财富多或受 教育多便是不公正不道德的并认为应该有一个最 高的分配者负责在社会中公平地分配财富因此 社会公正便被看成是国家职能必须强化的合法依 据之一 他们把财产所有权和市场配置资源视为不平 等的原因 并主张用另一种什么制度来取代市场经济 体制 企图用另一个不公平的规则来 矫正 不平等 这只能是在已经不平等的上面再加上新的不平等 除 此之外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事实上这种片面追 求分配结果的分配过程本身就可能是不公正的凡通过公平的竞争方式产生的分配结果并无公 平不公平的问题 只要公民的基本权

6、利真正得到保 障 只要公平竞争的游戏能够正常进行 即使这个过 程会带来不平等的分配结果 也能够为竞争双方坦然 接受 盲目地或无原则地追求平等将导致权力过分集 中和国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进而造就一个职能 规 模和占有资源都不受限制的政府 而过分强大的政府 将对市场和公民个人的自由以及公平竞争秩序构成99威胁市场机制将无从发挥作用目前部分学者表面 上极力主张竞争结果平等的观点在目前分配不公已 然客观存在 贫富已然两极分化的社会条件下带有极 大的煽动性一些人又很擅长用包装精致的理论 来调动部分公众对社会不公的反感激奋情绪或仇 富嫉妒心理进而煽动仇恨社会对抗乃至暴力 这是极其危险的目前中国社会中确实存

7、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的 现象但这主要的不是指人们的收入存在差距而是 指存在着大量的用不公正的手段或者说是凭借对行 政权力的控制换取财富的现象 中国公众深恶痛绝的 并不是收入差距过大 而是那些贪污受贿的新权贵以 权谋私 有人认为是过度的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分配不 公贫富分化并且必然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 马太效应然而事实恐怕与此截然相反中国目前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并不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而恰恰是这一改革不彻底不充分所造成的它导致 计划经济残余及其他旧体制仍然在发挥作用 导致制 度上仍存在大量漏洞使掌握权力者有机会以权谋私效率与公平 在我国学界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 题 实际上 公平与公正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公

8、平指 竞争结果的平等 而公正则指竞争过程(包括它的起点)的平等我国许多学者往往把公正问题误解成公 平问题并由此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平等效 率观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与其说在于不公平不 如说在于不公正 表现为目前的市场竞争仍存在许多 不规范的现象 规则不公 裁判不公的弊端十分严重 特别是竞争起点不公(如市场准入差别税费负担等) 的问题非常突出而起点不公又是由前市场体制 非竞争性的结果不平等造成的 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 要的也许是追求起点的公正并将其推至过程的公 正 舍掉起点和过程的公正只在结果的公正与否方面 争来争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因为我们不存在 什么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两难问题市 场经济天生就

9、是要求平等与社会公正的 效率与公正 天生就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针对社会贫富分化问题进行的争论 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是否抑兼并争论的延续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抑兼并的可 行路径关键在于权力至上而不是公正至上 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什么起点与过程的公正无 论是专制王朝的 公权力 还是官僚权贵的 私权力 都不讲规则不讲公平一切由权力说了算于是政 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就会放成一片散沙 而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统治政策则会与民争利 形成经济上 的 万马齐喑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这种弊端一直 影响到现代在中国历史上 封建国家的经济制度与政策从体 现公平到体现不公平 人们的收入差距从较小到较大 直至两极分化

10、 从社会全面安定到出现全局性社会动 荡的周期都是约为 60 年 即中国历史大约每 60 年就 爆发一次由贫富分化 分配不公而引起的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 并随之出现政治经济危机 严重的将导致改 朝换代 出现这种周期性 轮回 现象的原因 是中 国历史上一直缺乏体现社会公正和民主与法治的政 治经济结构造成的 而构建这种制度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如何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进行税源监控的一项具体工作 如何 有效地开展 已成为各级税务部门关注和研究的重要 课题 笔者认为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需要抓好以下几 个环节的工作一自行申报是纳税评估的前提 纳税评估是建立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上的一项征管制度 纳税人自行

11、纳税申报 构成纳税评估工 作的前提和首要环节 因为 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界定纳税人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 又是 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 税收征管 法明确了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中的责任 一是按期申 报 二是如实申报 纳税评估据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 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二全面掌握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 纳税评估的事实依据是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获取的有关纳税人各种涉税信息 根据信息来源的渠道不同涉税信息分为两类一是 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例如征管信息涉税举报税 务稽查综合情况反馈单税收情报交换单等二 是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 例如来源于国家行政管 理机构 司法机关及有关行业

12、管理部门公布的有关纳 税人的设立行业经营经济统计等有关涉税信息资 料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的有关纳税 人的商情广告重大投资和房地产营销等方面的涉 税信息资料来源于国内国际互联网上有关纳税人 的涉税信息资料 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的内部信息和外 部信息是有效进行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三申报稽核是纳税评估的核心 纳税评估的工作内容是以申报稽核为核心 是由申报稽核的特定工作内涵决定的 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各种纳税 财务资料及纳税人依法纳税履行程度 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估分析判断纳税人扣缴义 务人履行法定义务程度 是申报稽核的基本手段和方 法申报稽核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判断过程基点是 纳税人的经营行为与应税行为

13、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 具有特定的概念特点作用方法内容以及独立 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因此 申报稽核在纳税评估的工作内容中占有重要的 位置 纳税评估的实质是以申报稽核为核心 以审核 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为主要特征 是全面体现税务机关 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能力的一项税收管理 制度四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的服务方式 纳税评估对外是一个纳税服务过程 纳税评估可以通过约谈 举证等方式 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 提 高纳税申报质量 并可以在纳税评估环节 有效解决 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 涉税问题 为税务稽查确认违法事实 准确定案 提 供事实依据五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是纳税评

14、估的保证 专业化的组织机构是纳税评估职能的承担者 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 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 目前一些省市税务机关率先成立了税收评估 管理局 具体负责纳税评估的组织和实施 实践证明 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监控 解决税务机关疏于管理的 有效途径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人 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 应设置专业化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证纳税 评估工作的有效发展六智能化分析是纳税评估的手段 纳税评估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因为 纳税评估不仅要占有大量 的征管基础资料和涉税信息 还要针对评估对象的纳 税行为进行大量的数据化测算与分析 因此 对涉

15、税 信息的采集 加工 分析和处理 要以计算机现代化 手段为依托 智能化分析为手段 才能有效发挥纳税 评估的特有功能七信息反馈是纳税评估的枢纽 纳税评估是通过信息反馈 把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综合反馈个案反馈和 执行反馈等形式加以实现八确定稽查对象是纳税评估的目的 纳税评估可作为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 并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其工作过程表现为确定被查对象提供涉税信息确定检查重点强化案件审理 加强内部制约九纳税信用评价是纳税评估的结果 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实施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 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首要的工作 是根 据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进行纳税信用评价 而纳税信用 评价是纳税评估

16、工作的最终环节 因此 纳税信誉等 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基础是纳税评估工作 而纳税评估 的目的是以纳税信用评价为最终结果税务稽查面临四个难题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对税务规范性执法 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税务稽查执法更是首当其冲 然而目前我国税收征纳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 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意识普遍较低为追求个人利 益而践踏法律的现象大量存在 而且往往难以受到应 有的制裁和谴责 以各种手段进行偷骗税活动十分猖 獗有些偷骗税手段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抗查能 力偷骗税与反偷骗税矛盾越演越烈税务稽查工作 面临严峻的问题对此研究税务稽查执法难点及其 成因 已是当务之急难点之一取证越来越难 对税务稽查查出来的问题

17、有些纳税人会引以为戒 及时改正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 有些纳税人则 吃 一堑长一智以后偷骗税的手段更加隐蔽例如 有些纳税人一方面用健全的财务制度 规范的会计核 算掩人耳目 另一方面采用现金交易进行账外经营活 动这种体外循环的经营活动使税务稽查人员 难以取得充分的证据难点之二审理定性难目前 各级税务稽查机构是各级税务机关的一个 职能部门 各级税务机关都必须参与稽查案件的审理 定性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在案审过程中一方面要严 格按政策法规审理案件另一方面会顾及税源培植 稽查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地方利益关系等问题因 此 在审理一些稽查案件时担心一旦作出处理或处罚 决定会影响征纳关系影响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 关系

18、难点之三处理处罚执行难目前大量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所有者与经营 者合二为一企业经营规模小基础管理薄弱接受 税务稽查后 没等处理处罚决定书下达 就远走他乡 执行起来自然就有难度在有些涉税案件中实施税 务稽查时 对象是甲企业 等处理处罚决定书下达后 已改制为乙企业而企业改制时税务部门又没有及时介入一旦企业改制完成税款就难以追缴入库 难点之四对偷骗税犯罪行为定罪难 现行税收征管法对涉嫌犯罪行为作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但这些规定对某些案件 而言执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一是移送难这 主要是认定偷税额占应纳税额 10%中的应纳税 额认定有难度二是移送后定罪难目前税 务稽查与司法部门办案的取证角度和要

19、求不同 造成 涉税犯罪行为难以及时定罪甚至不能定罪例如 税务稽查人员在取证时往往不考虑纳税人的偷税动 机所取证据没有明确是故意偷税还是过失偷税 再如税务稽查人员在取证时因受某些限制(如不 能搜查住所不能限制人身自由等)所取证据往往 范围偏小或不能完全证明违法犯罪行为 造成移送案 件证据不完整不充分致使一些涉案人员趁案情未 明了之际销毁证据使税务机关失去补证时机我国目前不宜开征遗产税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收 包括对被继承人遗产总额课征的遗产税 以及对继承 人继承份额课征的继承税 遗产税属于对财产转移课 征的税种在财产课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至今仍未开征遗产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

20、要是在理论上不成熟 现在对于是否开征遗产 税 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赞同的观点认为开征遗产 税具有重大意义 反对的意见强调了开征遗产税的困 难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应该说 两种观点均反 映了一种客观事实 都有一定的道理 笔者认为现阶 段我国还不宜开征遗产税 各项条件还不成熟一西方国家在遗产税征税中出现的问题 西方各国遗产税的课征制度不尽相同 依其课征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总遗产税制 即对死者的遗产总额课税 不 问其继承人多少 也不问遗产的分配方向 如美国联 邦遗产税制二是分遗产税制 是根据继承人与死者的关系的 亲疏 以及继承财产的多少 分别征税 如法国和德 国三是总分遗产税制 即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先

21、课征 一次遗产税 然后在税后遗产分配给各继承人时 再 就各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来征继承税 如加拿大和意大 利不论采用哪种遗产税制 由于财产转让方式多种 多样 而且财产的价值评估又非常复杂 再加上税法 上的漏洞 因而西方国家在遗产税的征收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遗产税减免过高 导致税基缩小 美国的税 法中规定 死者的一半财产可以免税转移给死者的配 偶 每个遗产税的纳税人有一定的抵免额 此外 向 慈善事业的捐款也可以免税 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遗产 税的税基2.对财产的评估上存在偏差导致税收减少遗 产包括财产所有者死亡时所有的财产即包括房屋 土地等不动产和股票债券保险单艺术品古董 等动产

22、由于在对遗产估值时主观因素较多经常 产生低估现象征税额也就相应减少3.逃税手段隐蔽影响遗产税的征收其中最困 难的问题是在财产转让给后人时使用信托所产生的 子孙们在遗产人活着时可以从信托财产中得到一笔 收入但在遗产人死亡同时信托终止时对这笔财 产并不征税这样就为下一代人避免了缴税另外 对富有阶层来说逃避遗产税的另一种办法就是控 制公司各种股票的所有权 以便为子孙们积聚增加的 股票价值 这种财富的增加从未在遗产税基础上反映 出来二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面临的困难1.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 们拥有的个人财产普遍不多 可以征税的遗产十分有 限

23、我国公民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收入者 个体工商业 劳动者和农民 百万富翁只是极少数人 所以我国公 民中绝大部分人不可能 也不应当成为遗产税的纳税 人2.从税源的角度来看 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 拥有大量财产的人 但是他们的财产很分散 而且许 多财产是很隐蔽的 我国个人财产主要以银行储蓄存 款 股票 债券等形式存在 隐蔽性较强 特别是没 有彻底实行实名制的金融财产 从年龄结构来看 这 部分富人大多数在 30 岁 50 岁之间 谈及遗产为时 尚早3.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尽完善 由于我国还没有建 立全面的财产登记制度 财产评估制度以及与征收遗 产税密切相关的制度和个人收入 财产监控体系 税 务机关对遗产税税源

24、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4.从税收征管的角度来看 目前我国税务机关的 征收力量和技术手段相对薄弱 与各有关部门的协作 也有一定困难 遗产税的征收工作对税务人员的素质 要求比较高 而我国税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而且遗产 税收入数额较少 管理工作比较复杂 造成征税成本高征税效率低5.从遗产继承的角度来看 遗嘱采取书面形式并 公正的较少 采取口头形式的较多 遗产继承缺少有 形的法律文件依据 税源透明度较差6.从对经济主体行为影响的角度来看征收遗产 税不仅会对不久前出现死亡的家庭施加沉重的负担 而且有可能减少用来投资的资金另外征收遗产税 还会对私人的创造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一个人想到 在自己死后财产的一部分要交

25、到政府手里而留不到 子女手里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呢所以开征 遗产税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综上所述 西方国家的遗产税在经历了几百年的 历史后在征收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遗产税占 税收总额的比重仍然相当小 另外 考虑到我国国情 从税制发展趋势来看 将形成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 体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收体系遗产税只能作为辅 助税种之一在我国税收体系中不占主体地位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开征遗产税的各项条 件现阶段不宜开征遗产税我国应健全开征遗产税 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财产申报登计制度财产评估 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做好税收宣传工作提高纳税 人主动申报纳税的意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征管能力只有把

26、以上准备工作做好减少开征 遗产税的阻力和困难我国才能顺利开征遗产税涉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难点与对策近年来 房地产开发企业蓬勃发展 呈方兴未艾 之势 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 不少外资房地产开 发商也纷纷到来分一杯羹 从税收的角度来看 税源 是增加了 但同时也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经营企业的税 收征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滞纳税款严重 近年来 涉外房地产企业滞 纳税款的问题比较突出 统计资料显示 1999 年至 2001 年 全广州市涉外房地产企业欠缴所得税 25367 万元 已清理 8455 万元 清理面达 30% 造成外资 房地产发展商滞纳税款且难以清理的原因 主要有以 下几方

27、面1.销售楼盘在会计核算上确认销售与税法规定发 生纳税义务的时间不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 转让 销 售土地和商品房 应在土地和商品房已经移交 已将 发票账单提交买主时 作为销售实现 而税法上规定 应以收到预收款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 由于 一些纳税人对税法了解不够 认为销售实现后再纳税 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而延迟缴纳了税款2.受巨额预收楼款资金的诱惑 促使开发商占用 滞留国家税款 根据国土房产部门的规定 房地产发 展商开发的商品楼盘在完成其工程总量的 25%后 即 可申请销售许可证销售楼花 从开始预售楼盘到楼盘 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少则数月 多则三两年 在此期 间 发展商会陆续回收到一些地段好 质

28、量高的商铺 和商品房的预收款 而这部分预收款可达到总楼价的 50%以上 面对如此巨额资金的诱惑 一些发展商明 知收到预收款就要纳税 却采取各种手段隐瞒转移预 收款收入 一直拖到楼盘交付使用后才缴税 从而达 到无偿占用这一笔 无息贷款 的目的 致使国家税 款不能及时 足额入库3.有的房地产经营企业由于长期欠税 不仅欠税 余额大 而且欠税所产生的滞纳金也很大 对此 部 分房地产开发商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国税部门对房地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不 足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对税种征管权限的划分对涉 外房地产经营企业销售不动产或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收入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营业税对于其销售收入 实现后的应纳税所得额由国税部门

29、负责征收所得税 但是 房地产经营企业所需开具的发票是从地税部门 领购的国税部门在房地产经营企业发票的使用方面 难以控制 而国税部门对房地产经营企业又缺乏 有效的监管机制 对于这种类型企业的征管是偏松 的房地产经营企业的成本核算混乱 收入与支 出不相匹配 房地产经营企业从开发到竣工 到楼盘 发售等 涉及的环节多 结算复杂 大多数的房地产 经营企业的成本核算混乱 收入与费用支出的比例不 相匹配 相应的成本费用难以确定 增加了税务机关 征收管理的难度二对策加大对预收款征税的力度 保证税款的及时 足额入库 一方面 税务机关要加大对纳税人的宣传 力度 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 减少工作的阻力和 压力 另一

30、方面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 加大对预 收款的征税力度 确保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对于部分成本不真实的企业分别采用 核定 法征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 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不能提供 完整准确的成本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 所得额的 由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同行业或者类似 行业的利润水平核定利润率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依据这一规定对于成本核算混乱成本不真实的房地产经营企业 可考虑采用 核定法 对其进行征收 加强源头监控 由发证的房产管理部门代扣代缴房地产的销售最终都要以房产管理部门出具 的房产证作为房产转移的归宿 不论房地产开发商采 取何种销售方式或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或银 行

31、按揭等都离不开房产管理部门这一关税务机关 可参照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征收方式 对于外 商投资房地产经营企业的所得税可由房产管理部门 进行代扣代缴 对于扣减预收款已征所得税后的应补 所得税税款可由房产管理部门在出证时代扣代缴 从源头上堵截税款的流失加强与地税部门的配合 争取地税部门的支 持和协作 对于征收难度大的个案 可由国税 地税 联手 加大打击力度 严肃税收法纪商业企业增值税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一商业企业增值税管理的难点 难点之一两类纳税人的划分不够科学按现行政策规定 确认商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 人要同时具备两个标准 一是年销货额要达到 180 万 元以上 二是会计核算制度必须健全 从实际执

32、行情 况看 这种划分对大中型商业企业和集团经营企业没 有什么问题 但在众多小型商业企业中 年销售额在180 万元以下的有不少 但这些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工 作却非常正规 能够正确地核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 额 能够正确地办理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及其他申 报资料 可就是因为年销货额过不了关 而与一般纳 税人无缘 使销售业务受到影响难点之二 微利行业小规模商业企业税收负担偏重会计核算原理告诉我们 商业企业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率一般会约等于毛利率乘以税率之积即 商业税负率商业毛利率增值税税率 (1)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 进项税额购进额增值税税率假设本期购进货物全

33、部都已销售则购进额 与销售成本相等于是式又变为进项税额销售成本增值税税率 把式和式代入式得应纳增值税(销售额销售成本)增值税税 率销售毛利增值税税率再把式两边同时除以销售额即可得到(1)式现行小规模范商业企业纳税人征收率为 4% 增 值税基本税率为 17% 把这两个指标代入(1)式中 就 可以求出公式中的 商业毛利率 为 2353% 这就是 说 当商业毛利率达到 2353%时 两类纳税人的税收 负担率会相等 而当毛利率小于 2353%时 小规模商 业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率会低于 4% 换句话说 此时 进该小规模纳税人若按 4%征收率计税就会 吃亏对于很多小规模商业企业包括个体商业户来说 2353%

34、的毛利率都是较难达到的硬性地按 4%对其 征税企业绘感到税负过重难以承受二加强商业企业增值税管理的措施 措施之一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目前金税工程二期建设正在实施金税工程三 期建设也将逐步到位在科技加管理的支持下 所有能够服从金税工程管理 并有能力从事防伪税控 系统技术操作 且愿意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 企业都应当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这样就可以解决 小企业税负率偏高的问题措施之二 切实加强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财务 核算管理在两个标准中年销售额是个硬标准 而财务核算是否健全似乎是个软指标要强化对商业一般纳税人的管理一定不能放松对这个软 指标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这个软指标一是

35、能否按 企业会计准则 和 企业会计制度 设置账簿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二是能否准确核算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和当期应 纳增值税与留抵税额三是能否正确登记 应交增值税 和 未交增值 税 明细账 四是能否正确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 其相关附表 抓住这四点 就等于是把企业财务核算 是否正规 健全这个 软 指标 硬 化了 在实务 中 应该把财务核算这个指标 放到比年销货额更重 要的地位上涉外税收优惠需要调整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 实行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 策对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同 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发展涉外经济起了一定的 作用但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外资投向多属劳动密集

36、型技术水平不高外 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所占比重小 在 内陆省区比重小等等因此需要改革和完善一统一税收优惠目前地区优惠层次过多 划分复杂 负担不合理 影响了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我国已经加入了 WTO 涉外税收优惠也要对此 作相应调整 加入 WT0 后 进口关税的降低和非关 税壁垒的减少和取消 可以使外商降低生产成本 增 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刺激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 同 时有利于我国引进当今世界高尖精技术但是 WTO 是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不搞差别待遇而我国现有的减免税优惠过多过滥 标准不一按照 WT0 的原则这种针对不同地区 不同企业实行的特殊税收政策 不仅会影响对外经贸

37、 制度在全国的统一实施造成不平等的竞争而且威 胁到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履行 WTO 所规定义务的 能力 甚至可能出现同类产品的不同供应商在我国市 场上的差别待遇所以明确统一税收优惠政策 除保留几个大特区 的特别优惠外 其他区域优惠应该统一 因为沿海的 税收优惠政策已实行多年 外商投资使沿海经济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 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会影响它的经 济基础 而内地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 又具备 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的优点 所以 统一税收优惠 政策不仅是加入 WT0 的需要 也有利于促进公平统一的市场发育二注重产业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要以产业优惠为主 这对克服目前我国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有积极

38、作用 应当有区 别地在一定范围内对那些投资规模大从事基础工 业设施的产业项目 产业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竞争能力强的出口产业项目 以及国家鼓励外商投资 发展的其他必要产业和项目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政 策三利用对外税收协定优惠条款 利用税收协定也是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有关国家签订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 协定 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改善投资环境 在签订税收协定时既要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也要有 利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对减免税要视同已全额征 税给予税收抵扣我国为鼓励投资和引进技术有相 当多的减免税和再投资退税的规定 为使税收优惠落 到投资者身上应将此内容列入税收协定条款如何正确抵扣免税

39、农业产品的进项税额从今年开始免税农业产品进项税额的扣除率 由原来的 10%提高到 13% 根据现行规定 在四种情 况下 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一是凭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额抵扣二 是凭取得海关完税凭证注明的税额抵扣 三是凭取得 普通发票注明的金额计算抵扣 四是凭购买方即纳税 人自行开具的收购凭证 即收购发票注明的金额计算 抵扣 对前三种情况 有关规定比较明确 易于执行 但对第四种情况相关规定比较零散且有前后不一 之嫌难于执行为此有必要明确申请抵扣农业产 品进项税额的必备前提条件一必须是免税农业产品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三款规定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按

40、照买价和 10%(注 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改按 13%)的扣除率计 算 这个规定很明确 只有免税的农业产品才可以抵 扣进项税额 而不是全部的农业产品都给予抵扣这里 免税的农业产品 仅指免征增值税的农 业产品 依据是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所列免 税项目的第一项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 征增值税至于什么是免征增值税农业产品 必须按照财 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 释的通知执行 允许抵扣的免税农业产品 必须 是注释中规定的农业产品二必须是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所列免税项目的第(一)项规定 只有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 品 才是

41、免税农业产品 这就是说 一般纳税人自行 开具收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的免税农业产品 必须是 农业生产者自己生产的 同时是农业生产者自己直接 销售的农业产品什么是农业生产者呢根据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 施细则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 农业生产 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三必须依法取得和正确使用收购发票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未按照规定取得并保存增值税扣 税凭证 或者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未按照规定注明增值 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的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 中抵扣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 条 例第八条第三款所称买价 包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业 产品支付给农业生产者

42、的价款和按规定代收代缴的 农业特产税 前款所称价款 是指经主管税务机关批 准使用收购凭证上注明的价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第十三问答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购进免税农产品 收购废旧物资应使用税务机关批准 的收购凭证对其使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收购凭 证 以及不按税务机关的要求使用 保管收购凭证的 其收购的农产品和废旧物资不得计进项税额抵扣 因 此 一般纳税人收购免税农业产品所开具使用的收购 凭证必须是根据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三十 五条规定单位和个人在开具发票时必须做到按号 码顺序填开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 全部联次一次复写或打印内容完全一致并在发票 联和抵扣联加盖

43、单位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由此可见 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 产农业产品 必须依法取得主管国税机关批准使用的 收购发票 并正确开具 才可以抵扣免税农业产品的 进项税额四必须验收入库或支付货款根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工 作的通知第二条规定(一)工业生产企业购进货物 (包括外购货物所支 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已经验收入库后 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对货物尚未到达企业或尚未 验收入库的 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二)商业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 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付款后才能申报抵扣 进项税额尚未付款或尚未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 其进项税

44、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免税农业产品属于上述规定中货物的范畴 依据上述规定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属于工业生产企 业的必须要验收入库属于商业企业的必须要支 付货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 值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第一条第(三)项规定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运输费用所支付 款项的单位必须与开具抵扣凭证的销货单位提供 劳务的单位一致才能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否则不 准抵扣五必须健全会计核算并提供准确税务资料 依照增值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产品时第一 要健全增值税会计核算 增值税会计核算 至少应按 1993 年 12 月 27 日财政部颁发的

45、财政部 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执行该规定有三方面 的具体内容一是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及其进项税 额等子目二是进行真实的账务处理 三是如实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第二要向主管国税机关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 如提供相关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收购发票 的抵扣联进项税额报表等如果没有达到上述规定 要求的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也不能计 算抵扣进项税额另外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件第十条的规定 如果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 用于免税 项目用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或者造成非正常损 失等情况也不能计算进项税额抵扣如果计算抵扣 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的 规定 应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根据财政 部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进行账务处理并应作进项税额转出世界税制改革的若干趋势分析近几十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进程 的加快 各国相继对本国的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 整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税制改革 陆续在世界范围内 展开 如 1999 年澳大利亚的 一揽子 税制改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 两税合一 改革都是这进程的 体现 在比较各国 各地区的税制改革过程中 我们 不难发现 世界税制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呈现出趋 同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指导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