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43267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40.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体系的

2、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开展、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一、现状与形势(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临海市行政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下辖5个街道、14个镇,628个行政村,37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20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20.33万,平均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利奇马”台风的侵扰,临海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众志成城,围绕“建设活力品质幸

3、福临海”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了“两手硬、两站赢”,较好的完成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十三五”临海综合实力迈向更高台阶,至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年均增长6.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01.9亿元和59.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4%和7.3%;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388元,年均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600亿元,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县,迈入了百亿百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二)地质灾害概况1、地质环境背景临海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中部,地理位置坐标介于东经1204913-1215614,北纬284000-

4、290405。全市陆域面积2203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设区面积49.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59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约227千米,有大小岛屿86个。区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三面环山,一面靠海,中部为断陷盆地。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河谷平原、海积平原为主,其中山地和丘陵占陆域总面积的70.7%,平原占22.8%,河湖水系占6.5%,境内最高峰括苍山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构造单元上,临海市地处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中部,区内出露地层以白垩系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碎屑岩为主,少量出露玄武岩;东部平原区主要出露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积、冲洪积、坡洪积和海积、冲海积地层。临海市属亚热带季风

5、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718毫米,平均每年有2-3次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台风暴雨是诱发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平原区因历史上多次海进、海退的影响,由地表往下广泛分布有厚层海相沉积软土层,是影响临海市平原区工程建设的软弱地基土层。临海境内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风景优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浅层地温能资源、矿泉水资源可开发潜力较大。地质遗迹资源方面,古火山地质构造、翼龙古生物化石产地、火山岩地貌景观、海岸地貌景观及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3处。2、地质灾害现状临海市属于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

6、市、区),每年梅雨和台风汛期为地质灾害高发期,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坡面型泥石流为主。“十三五”初期,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计发生地质灾害39起,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4万元。经过2017-2019年“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截止2020年底,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其中滑坡12处,崩塌7处,泥石流1处,威胁人员326人,财产534万元。1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完成治理但未核销,正处于监测期;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治理,其中滑坡3处,崩塌1处,泥石流1处,共威胁人员161人,财产285万元。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共60处,影响200户756人和6280万元

7、财产的安全。(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除险安居”三年行动任务,基本消除了市域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启了地质灾害防治从隐患管理向风险管控的转变,为本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经济健康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2382万元,实施治理工程33个,开展避让搬迁项目11个,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29处,减少受威胁群众226户856人,全面完成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完成了临海市15万农村山区地

8、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修编了11万乡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系;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覆盖临海全市19个镇(街道)的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为全省最早全域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县(市、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建成覆盖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的“市-镇(街道)-行政村-隐患点四级”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专人和网格员,群测群防体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基层防灾队伍不断扩大,从“十三五”初期的60名增加到120名,不断加大群测群防工作资金投入,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完善;大力推广应用安全、经济、实用的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开展地质灾害实时监测

9、、自动化监测,新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8处,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得到有效提升。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初步建成。完成了全市“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编制工作,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全部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的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探索实践。按照摸排更全面、标准更严格、分类更精准的要求,通过调查评价划定了60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每年修订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做好应急处置各项工作,每年汛期前组织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严格执行地质灾

10、害“即查即治”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应急演练10次,参与人数1000余人;同时,成立了临海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积极开展地质队员“驻县进乡”行动,充实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力量,日常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处置率100%。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突显成效。“十三五”期间,与气象、应急等各部门联动,组织开展了不同层级、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系列主题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定期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与重大灾害应急管理专家授课,累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12次、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防灾减灾管理培训17次,累计宣传培训上万人次。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群测群防员等全体防灾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

11、防灾减灾氛围明显改观,农村山区群众识灾报灾、自我防范和临灾避险能力明显提升。(四)面临形势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临海市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先行市和美好生活标杆市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通过上轮规划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临海市基本实现了已查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清零的目标,但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没有改变。临海市是浙江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市、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每年梅汛期持续降雨和台风期暴雨形成局部降雨中心,极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四五”期间,临海

12、市将深入实施“三引齐驱、五提并进”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提质、全领域蝶变、全方位出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将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和扰动,引发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范围将不断扩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依然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面临更高要求。根据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本市将全力推进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试点台州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先行建设工作,全面夯实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基础,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浙江省率先建成“共同富裕示范区”以及临海市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

13、环境。为此,对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数字化改革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十四五”期间,临海市将全面落实省、台州市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和政府数字化发展、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目标以及“数字赋能、智慧防灾”理念,健全数智管理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监管水平,全面升级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平台,为全过程管控地质灾害风险提供智能化支持。数字化改革对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数字化的新时代。2、存在的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以

14、及对本市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成灾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风险隐患还不能及早识别,“灾害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仍然不能得到完全解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降雨类型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和降雨阈值总结研究还不够,风险预报预警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亟待提升。当前,全市初步建成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和管理工作数据库,形成了临海市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一张图”,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较为滞后,技术手段较为单一、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现有调查成果应用不够深入,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对接不够充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不够,尚未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有

15、效集成、统一管理、科学分析。面对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新要求,相关工作机制亟需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全面贯彻省委、台州市委总体要求,以保障临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全面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能力,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为续写千年古城新

16、篇章,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发展方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安全新发展理念,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努力把地质灾害威胁降到最低程度,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平安临海的目标,突出防范和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全面规划部署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地质灾害“整体智治”等重点任务,统筹部署各项

17、具体工作,服务临海社会“两个高水平”经济发展大局。完善制度,依法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市政府、属地镇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深化“市、镇、村、网格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导作用及其责任红线,政府与部门间要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科技创新,讲求实效。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数字支撑作用,推动常规方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提升智能化、防灾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

18、,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实效。(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任务,建立“分区分级、科学防控、数字防灾、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管控新格局,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工作总目标,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避免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2035年,全面实现临海全域地质灾害“整体智治”,建成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管控省内示范、地质灾害数字化改革跨越式领先的现代化城市。2、具体目标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精度大幅提升

19、。完成临海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全市19个镇(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累计建成地质灾害监测点16处,新建山区气象雨量监测站14处,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提升监测精度,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地质灾害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临海市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全面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设备配置和应急队伍建设,灾情险情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强化,全面提高防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新发生灾情处置率达到100%。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全面提高。全面完成风险防范区“一区一预案”、“一区一码”、“一码管灾”的临海地质灾害防治“防抗救”模型建设,加大规划管控

20、力度,切实规范农民建房、工程建设切坡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数字化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值班、灾情速报、考核工作制度,全面推广地灾智防APP应用,建成临海市地质灾害数字化风险管控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基础上的“风险码”管控信息系统,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地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进一步拓宽。争取在地质遗产、地热资源调查、勘查和浅层地温能调查与开发利用上有新突破;累计建成地下水动态监测井10眼,逐步建立以地面沉降水准测量为主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地质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地质环境资源利用水平明显

21、提高。“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体系序号类别指标单位2020年基准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1调查监测临海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个/1约束性2乡镇(街道)风险调查个/19约束性3专业监测点个816约束性4雨量监测站个/14约束性5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眼510约束性6预警应急县级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个/1约束性7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100约束性8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处1520预期性9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处置率%100100约束性10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毫米/年/7.5约束性11数字管理“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人178500预期性12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示范点个/1预期性13人才

22、队伍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支/1约束性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一)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1、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孕灾地质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全市共划分为8个中易发区(B)、2个低易发区(C)及6个不易发区(D)。其中易发区总面积为1557.52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域面积的70.7%。(1)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黄坦洋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位于白水洋镇黄坦洋片区中部,包括陈家山-照山-丁公园-西山村一带,面积约22.58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以康庄道路

23、开挖、村民切坡建房等为主,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区内目前有滑坡5处泥石流1处,风险防范区5处,威胁和影响人员225人,财产约2971万元。满塘-坑头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位于永丰镇东部,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区,面积约23.12平方千米,受构造影响,区域岩土体较为破碎,人类工程活动以康庄道路开挖、村民切坡建房等为主。目前有滑坡1处,风险防范区2处,威胁和影响人员50人,财产约80万元。留山-瓦窑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3)。位于汇溪镇北部瓦窑山-留山村一带,面积约37.47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区,受断裂构造影响,岩石较破碎,风化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

24、环境影响较强烈,区内有滑坡2处,风险防范区4处,威胁和影响人员33人,财产约151万元。枫林-双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4)。位于大田街道西部岭里村-双山村一带,面积约22.02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主要表现为村村通道路建设、居民切坡建房等。区内有风险防范区2处,影响人员6人,财产约138万元。王加山村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5)。位于东塍镇南部低山区,面积约7.13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区,受断裂构造控制,岩石风化破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道路建设和切坡建房,区内有风险防范区1处,主要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车门桥-巾山地质灾害中易

25、发区(B6)。位于古城街道、大洋街道南部和江南街道北东角一带,面积约11.58平方千米,区内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丘陵区,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强烈,主要体现为城镇基础设施、市政道路建设、石料开采。区内有风险防范区3处,影响人员117人,财产约220万元。白岩-新坑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7)。位于尤溪镇中部沿双坑-柴旦溪沿岸分布,面积约42.28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较为强烈,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景点基建开发和切坡建房、通村道路开挖。区内有1处滑坡,1处崩塌,风险防范区11处,威胁和影响人员112人,财产约222万元。临黄-蒋家山地质灾害

26、中易发区(B8),位于尤溪镇临黄村至汛桥镇南蒋村一带,面积约45.94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区,受构造影响,岩石较为破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通村道路路基开挖、村民切坡建房等,区内有滑坡2处,崩塌1处,风险防范区6处,威胁和影响人员45人,财产约100万元。(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区内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为除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以及河谷平原、滨海平原等不易发区外的中低山丘陵区(C1)和海岛丘陵区(C2),面积约1345.20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61.1%,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不均匀,在西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农村山区居民点呈散体状分布,密度较小,主要表现为康庄道

27、路建设开挖山体、农村山区切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总体一般;在中东部丘陵区坡脚多人口聚集区,建设工程活动相对强烈。目前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6处,主要为崩塌;风险防范区26处,威胁和影响人员168人,财产2398万元。(3)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是指突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不易发生区域,全市共划分地质灾害不易发区6个,主要分布于白水洋镇中部白水洋-双港(D1)、河头镇中部河谷平原(D2)、临海市大田平原(D3)、汛桥-涌泉河谷平原(D4)、溪口-大坑滨海平原区(D5)以及杜桥-桃渚滨海平原(D6),面积约645.48平方千米。区域地貌特点是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地质环境条件相

28、对简单,地质灾害不发育。2、地质灾害易发区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精度,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深化地质灾害“三查”制度,及时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动态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的情况;建立完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群测群防”风险监测网络,加密专业监测点和雨量站点建设,强化应急处置和救援体系建设,加强风险隐患动态双管控;持续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落实好“即查即治”要求,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规划研究,引导新建工程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加强城镇新村详细规划,强化易发区挖填型基础设施工程和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规范丘陵山区人类工程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

29、灾能力。(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划分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对经济社会易损性、经济建设布局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财富集中、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人类工程活动集中区域和地质灾害隐患发育、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据此,全市共划定8个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1-A8),总面积187.99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8.5%;1个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分区(),面积51.33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2.3%。(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内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村7个

30、,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威胁人员304人,威胁财产约484万元,分别占总数的93.3%和90.6%。区内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47处,受影响人数705人、财产5267万元,占全市风险防范区总数的93.2%和83.9%。黄坦洋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1):位于黄坦洋大泛-里林、丁公园-中央屋-照山一带,面积约15.08平方千米,尚存5处滑坡隐患和1处泥石流隐患,共威胁人口84人,财产约70万元,风险防范区5处,影响人口81户225人,财产约2971万元。留山-瓦窑山-汇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2)。位于汇溪镇北部山区孔丘村、留山村、瓦窑山村一带,面积约20.18平方千米,尚存2处滑坡隐患,威胁人

31、口14人,财产约69万元;风险防范区6处,影响人口17户40人,财产约386万元。满塘-岭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3)。位于永丰镇北东侧满塘村和大田街道西侧岭里村一带,面积约13.86平方千米,尚存1处滑坡隐患威胁村庄人口128人,财产约200万元;风险防范区4处,影响人口8户56人,财产约2184万元。里东-康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4)。位于东塍镇北侧里东村、康西村、潘东岙村一带山区,面积约10.23平方千米,尚存2处崩塌隐患威胁人口2人,财产约20万元;风险防范区2处,影响人口6户25人,财产约685万元。国庆-巾山-利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5)。位于古城街道、江南街道和汛桥镇平原周边

32、丘陵一带,面积约32.22平方千米。历史隐患点全部治理核销,存7处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8户138人,财产约260万元。尚山-景山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6)。位于括苍镇尚山村、景山村一带,面积约18.77平方千米。历史隐患点全部治理核销,存4处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口13户52人,财产约360万元。白岩-新坑-清潭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7)。位于尤溪镇白岩村、新坑村和江南街道清潭村一带,面积约59.48平方千米。尚存2处滑坡隐患和1处崩塌隐患,威胁人口48人,财产约85万元;风险防范区14处,影响人口31户124人,财产约287万元。岭脚-立柴湾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8)。位于汛桥镇立柴湾村和尤溪镇

33、王扇村一带,面积约18.17平方千米。尚存1处滑坡隐患和1处崩塌隐患,威胁人口28人,财产约40万元;风险防范区5处,影响人口12户45人,财产约100万元。头门港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位于市域东部头门港新区围涂填海区域,面积约51.33平方千米。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受大面积场地堆填建设、工程取水等人类活动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区内防治工作重点:开展新近围海堆填区地面沉降和地基不均匀沉降专业监测,建立工程性沉降专业监测平台,完善水准标高测量为主线的城市工程地面沉降(路面塌陷)监测体系。(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除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为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约1

34、963.68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域总面积的89.1%,区域内地势相对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地质环境条件相对简单,地质构造稳定,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或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而人类工程活动少。共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村2个,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威胁人员22人,威胁财产约50万元,分别占总数的7.2%和10.8%。区内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3处,受影响人数51人、财产1013万元,占全市风险防范区总数的7.4%和16.1%。2、全面落实重点防治区分责管理措施加强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综合整治,加强对区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山区农村建房项目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严格执行地质灾害

35、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开展台风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结合地质队员“驻县进乡”强化日常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和隐患点专业监测,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管控措施;健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提高防范区内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自救能力。(三)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面落实分类管理措施1、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根据丘陵山区斜坡、沟谷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和人口、财产分布情况,科学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级别。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指对中等及以上级别风险区

36、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级别和影响人数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范区。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60处,其中重点防范区1处,次重点防治区5处,一般防范区54处,共计影响200户756人,影响财产6280万元。2、风险防范区管控措施对重点、次重点防范区将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综合治理纳入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级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监管责任人,发放避险明白卡,加强风险巡查监管与宣传培训,做好风险防范区标识牌建设与管理维护。按照“轻-重-缓-急”开展普适性监测仪器安装、及时发布降雨阈值信息,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红色、橙色、黄色预警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置,实现人员精准转移。对重点地

37、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采取避让搬迁为主、工程治理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区内与周边人口聚集区、重点工程地区切坡建房、修路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风险加剧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从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对一般防范区,主要以群策群防为主,对低风险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的巡查,发现失稳、异常迹象及时上报,并调整风险区级别,采取相应的防范管控措施。(四)及时判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严格落实防治措施1、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根据地形、地质、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结合岩土体裂缝、塌方等变形迹象发生情况,将发生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可能性大的地点和地段,确定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全市共有已

38、开展治理但未核销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其中滑坡12处、崩塌7处,泥石流1处,威胁人员326人,财产534万元。2、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本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危害程度主要分为中等和小两个级别,其中中等3处,小17处。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临海市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各镇(街道)人民政府按照“即查即治”要求,落实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人民群众的避让搬迁、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等综合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当年处置率达到100%。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要求落实监管职责,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资金投入,自然资源部门作为地质灾害主管单位,统筹组织隐患点认定、治理

39、工程启动、验收、交付等,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作为主体责任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合属地村委做好巡查监测等工作。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六大体系”建设(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1、开展全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完成15万全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19个镇(街道)12000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充分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物探、钻探和山地工程等手段,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勘查、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人口、房屋、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承载体信息。科学评价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编制地

40、质灾害风险评价图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不断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基数,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早期识别提供科学依据。2、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风险普查系统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隐患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因不良地质问题引发的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地质隐患风险,初步建成临海市现代化城市运行安全地质风险数据库,全面提升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3、开展沿海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开展以东部城市建设区为中心、桃渚镇、上盘镇、杜桥镇一带沿海平原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完善沿海平原城市以水准测量为主、GNSS测量和分层标组相结合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运用InSAR等新型监测技术,加强区域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监

41、测。4、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全市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增设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完善以大田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5、完善专群结合监测网络体系按照“专群结合、全面覆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专业监测网络覆盖率,推进经济实用的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安装,建成覆盖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隐患点的自动化专业监测网络平台。统筹气象、水利等多部门雨量监测站数据,加密丘陵山区人口聚集区雨量监测站布设。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强化群测群防员和网格员作用,明确网格事务和职责,加

42、强应急防灾设备配备和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1、提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按照“省级预报到县、市级预报到乡、县级预警到村”的要求,充分利用省市级地质灾害风险预报一体化平台,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准确度。加强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概率的降雨阈值研究,提出1h、3h、6h、12h、24h降雨阈值,及时发布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五色图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实时预警风险提示单。2、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健全临灾应急指挥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本市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避险、灾后应急

43、救援的综合应急体系。加强数字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码”应用,实现人员精准转移。严格执行应急值守、灾险情速报、地灾智防、掌上应急等应急处置措施,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开展应急调查、会商和处置工作,有效防止险情灾情进一步扩大。3、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深入推进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地质队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新格局,进一步弥补基层专业技术力量短板,提升地质灾害动态防治能力。全面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切实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44、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成果,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结合异地搬迁、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综合治理,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2、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划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集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村庄等人口集聚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3、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及时更新

45、已编制的区域评估报告,结合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同步开展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活动要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评估工作的监管和评估成果应用,要特别重视农村切坡建房的防治措施落实和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赋能,强化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以地质灾害“风险码”为主线,按照“一图、一库、一箱、多场景”的整体架构,聚焦数字采集管理、模型算法集成、应用场景建设,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信息、危险性区划信息、风险防范区信息、群测群防员信息、监测预报预警信息、预警预案信息、

46、排查巡查信息等全部纳入“风险码”统一管理。进一步探索地质灾害“风险码”与数字国土“空间码”的融合,实现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应急服务以及全市群测群防网络信息实时交互、形势研判、应急会商、指挥调动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自然资源业务体系一码大串联。(五)地质灾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地质灾害防治需求为导向,以研究本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为目的,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投入,以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概率的降雨阈值研究,建立符合临海实际情况的降雨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算法和模型,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提升

47、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六)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体系,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专业培训机制,提高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库和专家库,充分发挥好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结合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地质队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弥补地方上专业技术力量的短板,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动态防控能力。五、重点工程(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工程1、临海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核查,修改完善临海市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总结地质灾害特征与致灾规律,分析地质灾害诱灾机理,

48、研究致灾降雨量阈值,开展地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修订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空间数据库。至2021年底完成全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与数据库建设工作。2、全市镇(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面完成临海市各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调查工作区孕灾背景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发育分布规律,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研究引发地质灾害的致灾降雨量阈值,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识别承载体及易损性,划定和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区和等级,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风险管控对策建议。至2021年底完成全市19个镇(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与数据库建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