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60155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7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铜仁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二二一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 1 -第一篇 新形势与总体要求- 2 -第一节 发展现状-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存在问题- 9 -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规划范围- 12 -三、规划依据- 12 -四、基本原则- 13 -第二篇 城市(县城) 人居环境建设- 14 -第一节 主要目标与指标- 14 -一、主要目标- 14 -二、具体指标- 15 -第二节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17 -一、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空间格局- 17 -二、构建互联互通的城乡人居环境支撑体系- 19 -三、构建普惠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2、22 -四、系统提升城市品质- 23 -五、加快建设完整居住社区- 32 -六、提升建筑品质- 34 -七、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36 -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49 -九、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53 -第三篇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56 -第一节 主要目标与指标- 56 -一、主要目标- 56 -二、主要指标- 56 -第二节 重点任务- 57 -一、优化乡村人居空间格局- 57 -二、提高农村房屋建设和管理水平- 58 -三、系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58 -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63 -第四篇 规划实施保障- 64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64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65 -第三节 统筹

3、推进实施- 67 -前 言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美丽中 国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推进铜仁市绿色先行示 范区建设的有力支撑。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 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补短板扩 内需的重要抓手。依照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十 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铜府办函202045 号) 和 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 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要求,特编制铜仁市“十四五”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1 -第一篇 新形势与总体要求第一节 发展现状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

4、间,市委市政府紧抓生态文明建设,以创 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和“一区五地”为 目标,全市城 乡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 城乡环境持续向好水、大气等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主 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为 98.9%;全市 6 条主要河流地表水 类 水质断面比例为 100%,4 个地表水出境断面 类水质断 面比例为 100%; 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农村 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地表水水质 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状况

5、持续 向好。污水处理成效明显。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112 座,设 计污水处理能力 28.6 万立方米/日,其中县城以上污水处理 厂 19 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 22.1 万立方米/ 日,建制镇污 水处理厂 93 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 6.5 万立方米/日。2020 年处理污水 7839.7 万立方米,全市已铺设污水管网 1567 千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2 -达 100%。生活垃圾处理推进扎实。至 2020 年底,累计建成县城 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12 座,无害化处理率 达 90.7%以上。建成了德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铜仁海 创垃圾焚烧发

6、电厂,一期生活焚烧处理能力达到 1100 吨/日, 逐步实现以“埋”为主到以“烧”为主的转变。实现农村生 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 90%以上的行政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实现 100%整体销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至 2020 年底,建成了海绵城 市项目 60 个, 中心城区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 11.17 平方 公里, 占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的 20.67%。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绿道、绿水、 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六绿”攻坚工程,全市累计完成 绿化面积 27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66.2%,排名全省第二。 万山区、松桃县、德江县、沿河县、碧江区、江口县、玉屏 县成功创建“省级

7、森林城市” ,碧江区入围全国绿色发展百 强县。(二) 住房保障覆盖率提升基本实现了居民“住有所居”目标。“十三五”期间全 市共实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 136098 套。其中,公租房基 本建成 905 套,完成投资 1.05 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 135193户,实物建房 28209 套、338.5 万平方米,基本建成 18641- 3 -套、218 万平方米;货币安置 76466 户,综合整治 30518 户, 完成投资 314.89 亿元;累计发放租凭补贴 0.69 亿元。实施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13382 户,涉及 56 个小区, 已全部完成 改造。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140980 户,完成

8、农村因灾受损房 屋修缮 8715 户,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 48528 户, 争取各级财政补助资金 16.28 亿元,带动投资达 48.34 亿元, 惠及近 75 万困难群众。(三) 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至 2020年,城市 (县城) 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51 万立方米/日, 供水管道长度 1602 公里,服务人 口 129.09 万人,供水普及 率达 94.9%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总体达到 90.73%,农村自 来水普及率达到 90.19%。燃气供应持续加强,城市燃气普及 率达到 76%,天然气管网 53.5 公里,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大气

9、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启动新建、改造了城镇 公厕 176 座,完成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 26.66 万户,卫生 厕所普及率从 2017 年的 60.31%提高到了 79.35%;完成村级 公厕建设改造 2572 座,全面实现行政村村级公厕全覆盖。 截止 2020 年末,建成移动基站 2.3 万个,其中 5G 基站 1323 个,30 户以上自然村实现 4G 网络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 光纤全覆盖。(四)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4 -城区道路交通不断完善。至 2020 年底,城市 (县城) 建成区道路面积率达到 13.78%,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到 8.46 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

10、18.84 平方米。 中 心城区现有城市公交营运线路 26 条,水上巴士 3 条,公交 车 562 辆,万人拥有公交车数 5.87 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 担率达 27.39%。市域公路建设不断优化升级。至 2020 年,高速公路通 车里程达到 741 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 4.1 公里/百平方公 里, 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和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分别达到 81%和46%。除石阡至江口段,相邻区县间全部实现二级以上 干线公路联通。全市 179 个乡镇、街道中有 91 个实现二级 及以上公路联通。农村公路列养率达 100%,成功创建国家级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 个,省级示范县 9 个,总数排全省 第

11、一。(五) 公共服务提点扩面教育设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 建设资金 198 亿元,新建 (改扩建) 学校 2062 所,基本实现 普及十五年教育。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 5 所, 中等职业学校 17 所(含附设中职班 4 所),高中教育学校 43 所 (公办高中 28 所,社会力量办高中 15 所) ,初中教育学校 213 所公办 初中 196 所,社会力量办初中 17 所) ,小学教育学校 1278所(含教学点 533 个),幼儿园 754 所 (公办幼儿园 358 所,- 5 -社会力量办幼儿园 396 所) 。医疗卫生设施:健康铜仁建设扎实推进,铜仁成功创建 国家卫生城市

12、。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县全覆盖, 所有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2020 年有卫生机构 3412 个 (含私营和村卫生室) ,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 80 个, 乡镇 (街道) 卫生院 146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98 个,村 卫生室 2768 个,门诊部 11 个,妇幼保健院 (所、站) 11 个,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11 个。卫生技术人员 25286 人, 其中:执业 (助理) 医师 7863 人,注册护士 10734 人。卫 生机构床位数 26625 张。文化体育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 县、 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共有 11 个公

13、共图书馆,11 个文化馆,175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 2876 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市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 合发展。全面启动全民健身计划,支持城乡社区大规模 建设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育馆、体育休闲公园、健身路径、 篮球场、社会足球场等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有福利院 8 个,床位 1120 张,集中供养人数 321 人。敬老院 149 个, 床位 8447 张,集中供养人数 5256 人。(六) 文化特色得以彰显- 6 -城乡文化风貌特色逐步彰显。各区县组织编制了风貌规 划、城市双修等空间品质提升

14、规划。初步建立了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全市有石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寨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木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楼上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云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铜仁市中南门历史 街区、石阡县温泉历史文化街区、石阡县万寿历史文化街区、 思南县安化历史文化街区、思南县小桥沟历史文化街区、思 南县李家寨历史文化街区,110 个国家传统村落,56 个民族 特色村寨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538 处文保单位, 327 处历史建筑。累计共有 101 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 30115 万元中央补助资金,110 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 11157.3 万元 省级补助资金。推进全市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

15、工作,建成数 字博物馆 26 个。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明显。全市所有区(县)开展了不同形 式的环境卫生大整治。在 2687 个行政村开展以“五净四美” (屋净、路净、厕净、沟净、水净;庭院美、村庄美、环境 美、田园美) 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 “文明村”等评选活动,共评选文明乡镇 17 个、文明村 175 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 42 个、省级卫生乡镇 75 个、卫 生村 351 个、市级卫生乡镇 54 个、卫生村 282 个。(七) 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城乡治理逐渐综合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7 -开展以“一 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提升了社会

16、治理效能,提高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依托贵州 全国首个数据综合试验区,实现了市、县、乡 (镇) 三级统 一协同办公。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因地制宜的 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了村规民 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用 ”一体的长效管护 机制初步建立。城乡人居环境现状指标表编号指标名称完成情况1城区公共供水普及率 (%)94.52(镇、乡、村) 公共供水普及率 (%)90 193燃气普及率 (%)76.034生活污水处理 (%)865生活垃圾处理率 (%)90.7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77城市道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8468人均拥有公共体

17、育设施设施用地 ()1.29万人拥有卫生服务中心 (站) 数量 (个)0 7510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46.4811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1614112百名老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 (张)0.713城市绿化覆盖率 (%)36 7514城市绿地率 (%)3395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7416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61 4%- 8 -二、存在问题(一) 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多,支撑能力较弱。铜仁市地处武陵 山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 薄弱,污水、垃圾等设施缺项较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全 省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范围有

18、限且供给能力 不平衡,支撑能力相对不足,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高质量 生活的要求。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资源配置困难。公共服务城乡 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城乡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城镇服务带动 能力弱,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协调能力不强,优质的公共服务 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较 为匮乏,城镇园林绿化各项指标整体偏低,公园绿地服务半 径覆盖率不够等问题突出,整体上还不足以支撑城乡人居高 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居住环境品质待改善。老旧小区因建设年代久远、 配套设施不齐、违章搭建严重、停车位不足、建筑密度大、 绿地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了和谐社区的构建和美 好城市的建设。同时因环境和建

19、筑本身条件限制,无法进行 二次改造或二次改造的时间、人工、经济等投入较多,整改 任务任重。部分社区配套不完善,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城乡交通出行效率不高,设施体系待完善。铜仁市城区- 9 -(县城) 以带型为主,受山体、河流的限制,全市还有 5 个 区 (县) 道路网密度未达到 8 千米平方千米。县城停车主 要依靠配建停车场与路内停车。全市仍有 46.2%的乡镇未通 三级及以上公路。充电桩的建设较为缓慢。特色风貌营造不足。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尚存在历史 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保护传承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历史文 化特色对城市特色风貌营造未形成应有的支持。城市规划设 计未能很好地突出民族地域和人文风貌特色

20、,仍存在绿色基 底良好但网络化程度不足、山水资源优势突出但利用度不高、 历史文化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城市设计未法定化,对建筑 设计缺少有效指导。部分农村地区简单地用城市元素和风格 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没有形成固定特有的城乡风貌体系,城乡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和突出,不能充分体现地域特点、 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二) 实施保障存在问题城乡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待健全。城乡建设方面,城镇主 要表现为扩张型发展,依赖土地财政,在快速开发建设过程 中,侧重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对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重视 不足。在城乡管理方面,监管并重的体制尚未完全确立,管 理仍然是城乡人居环境运行

21、中的短板,精细化管理在一些区 域没有落实,存在责任不明确、上下脱节、多头管理等问题。 在社会层面,公众的环境建设意识和参与维护城乡环境的参 与度有待提升,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局面尚未形成。- 10 -经费投入不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 在全省排名靠后,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人均财政支出不足。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大多为公益性项目,缺少盈利点,或 者项目规模小、分布散,难以通过市场融资。建设人才不足。优质人才大量流向国内一、二线城市, 大量的中小城市、乡镇,特别是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减 弱,基层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同时基层事务繁杂,工作难度 大,导致人才流动性较大,各项建设工作难以持续

22、稳定开展。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 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 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四新”抓“四化” ,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按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的总体 要求,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完善城乡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城 乡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塑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显著 的美好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高质 量建设绿色发展先

23、行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 11 -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 铜仁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铜仁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碧江区、万山 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 县、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规划依据( 一)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 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三) 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的意见;( 四) 铜仁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高

24、质量发展的实施 意见;(五) 贵州省“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六) 铜仁市乡村振兴规划 (2018-2035) ;(七) 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3-2030) (2020 年修订) ;(八) 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6-2025) ;(九) 其它政策文件要求。- 12 -四、基本原则生态优先,转变城乡建设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 与 自然和谐共生,强化底线约束、开展生态修复,实现生产 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统 筹新旧关系,实现紧凑、高质发展。加快技术变革,保障建 筑质量安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与建设运营方式,推 进建设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5、,实现城乡建设领域全过程的 绿色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城乡宜居水平。改善城市住房质量,提 高房屋建筑防灾能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人民生活质量,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城镇棚户区、 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努力扩大公共空间、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建设优质公共设施,让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体现在细节中,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提升。做好顶层设计,把人居环境 作为“有机生命体”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乡人居 环境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衔接,增强 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

26、瞄 准薄弱环节、突出建设重点,促进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和均衡发展。统筹协调,整体联动。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不断提高- 13 -城乡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 设,建立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城乡设施 服务体系。坚持文化传承,特色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妥善处理保 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乡历 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记忆,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文化。 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推动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 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优化治理,推动城乡共同缔造。优化治理模式,加强系 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城乡

27、治理现 代化和精细化水平;发挥政府、社会、居民三大主体作用, 打造共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城乡治理格局。建设智慧城 市和智慧乡村,加强城乡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乡管理数据库;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 生的结合,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第二篇 城市 (县城) 人居环境建设第一节 主要目标与指标一、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路径与动力机制 基本形成,城市建设方式初步实现绿色转型。城乡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体系配套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 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文化特色- 14 -风貌逐步彰显,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历史

28、文化保 护和传承进一步加强,城乡绿地空间数量增加,布局优化, 内涵式、绿色化、高质量建设方式初步形成。城乡管理更加 人性化、智能化,城镇形象鲜明,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 设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成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乡环境。二、具体指标“十四五”时期城市 (县城) 人居环境建设主要指标指标2025 年属性指标释义1. 城镇 常住人 口 住房保障覆 盖率 (%)20约束性保障性住房覆盖人 口 占城镇常住人口的 比例。2. 城市 空气质 量 优良天数比率 (%)97约束性城市市域全年空气质量指数 (AQI 指数) 小于等于 100 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3.城市 45 分钟通 勤人 口比重 (

29、)80预期性城市主城区单程通勤时耗在45 分钟以内 的通勤人数占总通勤人数的比例。4. 城市 万人拥有 绿道长度 (公里)城市 1.0 县城 0.5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内每万人享有的城市绿道长 度。绿道指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 础, 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 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 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5. 城市 绿色出 行 比例 (%)城市 70预期性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采用步行、非机 动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等方式出行 量占所有方式出行总量的比例6. 城市 生活污水 集中收集率 (%)比 2020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以上约束性城市建成区内通过收集设施收集后进入 集

30、中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生活污染 物量占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7. 城市 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95预期性城市 (县城) 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量占总 处理垃圾量的比例。- 15 -8. 城 市建 成区 严 重 影 响 生 产 生 活 秩 序 易 涝 点 消 除 比例 (%)10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经过整治达到国家确 定的内涝防治标准的易涝积水点数量/ 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 水点总数。反映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9. 城 市 二级及以 上 医 院 覆 盖 率 ()城市 85 县城 60约束性二级及以上医院 4 公里 (公交 15 分钟可 达) 服务半径覆盖的城市建设用地面

31、积 占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的比例。10.城市人均公共 文化服务设施建 筑面积 (平方米)在 2020 年基础上增加 0.04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常住人 口人均拥有的博物 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 施建筑面积。11.城市人均体育 场地 面积 (平 方 米)2.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内常住人口人均拥有的体育 场地面积。体育场地包括健身步道、市 民球场、市民游泳池、市民健身房、社 区健身场地等。12.城市无障碍设 施覆盖率 ()城市 80预期性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无障碍公共建 筑和无障碍道路的比重。13.城市人均避难 场所 面积 (平 方 米)1.5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人均拥有的应急避 难场所

32、面积。14.城市完整居住 社区占比 (%)城市 50 县城 3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内达到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 准的居住社区数量占全部居住社区数量 的比例。15.城市新建民用 建筑中绿色建筑 占比 (%)10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内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新 建的民用建筑面积占民用总建筑面积的 比例。16.城市公园绿地 服务半径覆盖率 (%)7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 住用地面积/建成区总居住用地面积 100%。(5000及以上公园绿地按照500m 服务半径测算;2000-5000m2 的公园绿 地按照 300m 服务半径测算;400-2000 的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 也可按

33、照 300m 服务半径纳入测算;400 以下的不纳入评价考核。)- 16 -17.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修复率(%)城市 60 县城 50预期性“十四五”期间开展历史建筑修缮、基 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环境 整治等修复工程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占 全国已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总数的比 例。18.城市运行管理 服 务 平 台 覆 盖 率 (%)城市 90预期性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城市数量 占设市城市总数的比例。第二节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一、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空间格局(一)优化人居环境区域发展格局1.构建连续完整的人居环境生态本底提升区域人居环境生态本底质量。有效提升和保护生态 功能强、价值高的森

34、林、草地、湿地,加强保护水资源涵养 地,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 复工程,创新土地供给和要素保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生 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铜仁生态防护屏障建设,加快构建以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乌江水源涵 养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黔东植被保育区为支撑,乌江、 锦江、阳河、松桃河、印江河、玉溪河生态建设带“一核、 四区、六带”市域生态安全格局。2.打造“一圈两带”城镇化空间格局推动环梵净山特色城镇圈建设。以梵净山为核心,以杭瑞高速沿线为发展主轴、 国省干道和县乡公路为路网支撑,- 17 -有效串联江 口、印江、松桃沿线重点城镇、重要资源和优质 景区景

35、点,形成东接黔边城市带、西连乌江城市带的特色城 镇圈。推动黔边城市带崛起。依托交通优势及产业基础,推进 碧江、万山松桃与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联动发展,碧江 一江 口、玉屏一大龙同城化发展,加强铜仁与湖南吉首和怀 化、重庆黔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分工协作,建设产业 链群较完备、交通物流商贸较发达、开放开发程度较高、生 态环境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碧江一松桃黔边 城市带。推动乌江城市带跨越发展。以乌江航道、沿印松、印思 城市快速干道为纽带,推进德一思一印融合发展,打造德一 思一印为中心、石阡和沿河为两翼的乌江城市带,在市域西 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二) 以县域为单元统筹

36、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打通城乡 要素流动通道,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 城镇建设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大 县城战略,注重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县域统筹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 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域城乡人居环境品质。- 18 -(三) 提升小城镇服务“三农”能力注重融入区域,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农村的作用, 加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鼓励有条件地方的农贸市场推 广活禽集中宰杀,加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

37、重点场所的食 品安全风险的管理。加强对畜禽肉类、水产品的监督检查和 产品抽检。以重点镇、特色镇为依托,加快完善人居环境品 质,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四)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 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 重点攻坚农村改厕、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危房改造、 农房建设管理与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县 域村庄的分类指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防 治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地域特色。二、构建互联互通的城乡人居环境支撑体系(一) 推进城乡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高水平打造紧密联系的城乡交通网络。加快铁路

38、、公路、 水运、航空“四网”建设,形成内畅外达、运行高效、服务 优质的贵州东部交通枢纽。打通铜玉铁路“断头路” ,积极 争取铜仁至遵义高铁纳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开工建设铜仁高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进万山老山口综合客运枢纽、- 19 -铜仁高铁北站综合客运枢纽、铜仁东货运场、松桃货运场项 目建设。全面建成江口至玉屏、石阡至玉屏、沿河经印江至 松桃、湄潭至石阡、德江至余庆高速公路。大力实施国省干 线改造工程,逐步提高国省干线道路等级。实现普通国道二 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以上。实施县乡公路路面改善工 程,增强县乡公路通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实施乡镇通畅 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旅游道路,大力升级

39、改善农村公路,加 快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 公路比例达到 65%以上。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加快推进乌江航 道提等扩能工程建设,推进沙坨电站、思林电站通航枢纽二 线 1000 吨级及锦江芦家洞电站枢纽等通航设施前期工作, 进一步提高航道网的服务能力。(二) 促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切实保障重点城镇基 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骨干电网建设,新建 500 千伏变电 站 1 座、220 千伏变电站 2 座,建成一批 110 千伏和 35 千伏 变电站,完善网架结构,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实现市内天然 气管网与国内中缅、 中卫主管网相连,建成松桃至秀山

40、、务 川至德江、沿河至酉阳天然气管道。建成铜仁市天然气“县 县通”管道工程。以骨干水源工程为依托,构建水源保障有 力、管网互联互通、供水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区域性水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实现60%以上。加快 5G 基站建设,建成- 20 -覆盖市县主城区的 5G 网络,根据需求逐步实现行政村及以 上 5G 覆盖率。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 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以及市政供水 供气向城郊村延伸等建设项目。(三) 构建联防联控的城乡防灾减灾设施系统加强区域防灾减灾设施联动,统一区域灾害评估体系, 共建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构建联合应急救援体系、公共卫生 体系、防洪安全体

41、系、城乡消防布局全覆盖、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应急救灾保障系统等应急设施,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 系,提高城乡综合防灾能力。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同步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交通、水利、 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 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快推进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提高农村住房抗 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实施 一批具有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库及中小型水库建设和中小河 流治理项目及山洪灾害治理项目的建设,将部分县城防洪治 涝标准由原来的不足 1

42、0 年一遇,提高到 20 年一遇以上;原 来没有防洪工程的乡镇 (街道) 争取提高到 10 年一遇;农 村和基本农田争取达到 5 年一遇;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工程建设;加强气象、安全生产等防灾减灾- 21 -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等重要基础设施 防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凝冻、暴雨、雷电、大风等极端天 气的能力;加强农村、山区特别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 然灾害易发地区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风险评估,完善 交通安全风险发布机制,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和保通 能力。三、构建普惠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 可持续方向,扩

43、大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能级、均等化与覆盖率,完善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丰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推进实施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 化布局、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 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各级 生活圈的功能全覆盖和空间全覆盖。(一)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面对实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老幼照护等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板,按照服务全覆盖、质量全达标、标 准全落实的目标建成一批公共服务标杆型设施。加强小城镇 教育资源供给和师资建设水平,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采 取服务水平均等

44、化的分级配置原则,建立全覆盖、辐射广、以点带面的城乡设施服务格局。引导医疗服务、文化教育、- 22 -公共体育、社会福利、养老托育等公共资源向小城镇和乡村 下移,统筹建设分级分类的城乡公共设施配置体系,促进公 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二) 提升公共智慧化水平依托贵州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铜仁市公共数据综合平 台。加快建设“铜仁云” (云上贵州铜仁节点) ,推进省、 市一体化共享交换平台和开放平台建设,实时监控设施和资 源供需关系,提供要素调配决策辅助功能。(三) 加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健全从业人员继续教 育制度,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投入机 制,对参

45、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按规定给 予补贴。增加教育岗位数量并提升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 流动性,提升从业人员积极性。深入推进乡村两级医疗卫生 人才综合培养,以县级全科医生 (含中医) 为重点,加强基 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 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四、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结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积极稳妥的 实施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住房保障、强化基 础设施支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塑造特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等七个方面工程,从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23 -(一) 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

46、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 型内涵式发展,将建设重点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 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促进资本、土地 等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和地方发展需求进行优化再配置。实施 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 市风貌,加强居住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补齐设施短板,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市结构调整 优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的城镇化建设,及时回应群众关注问题,着力解决“城市病” 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二)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1.做强中心城区突出发挥优势、示范引领、提升能级、做响品牌,着力 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贵州省东部交通枢纽、 商贸物流中心、武陵山片区教育医疗中心,到 2025 年中心 城区常住人口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