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艺术美学简论》课件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pptx

上传人:bubibi 文档编号:21763016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8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美学简论》课件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艺术美学简论》课件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艺术美学简论》课件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艺术美学简论》课件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艺术美学简论》课件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一、艺术的审美心理过程二、艺术审美过程的心理要素三、艺术的审美标准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一、艺术的审美心理过程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审美作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审美态度是进入审美经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这中间有个环节就是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是审美态度的具体化,是审美态度碰到具体对象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或停留在对象上面。审美注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形式本身,使感觉本身充分地享受对象形式方面的这些变化,并把主观方面的各种心理因素也投入其中,以加强主体对外在事物感性特征和形式的感受。抱着审美态度的画家就有个审美注意的问题。审美注意不会保持很长

2、时间。无论欣赏什么,不会有时间很长的审美态度。一个人不可能成年累月地对任何事物都保持着一种非实用、超功利的态度。在中国的美学思想中虽然没有提出审美态度这一概念,可是对这个问题也早已有所认识。审美态度经过审美注意就进到审美经验,亦即完成了审美的准备阶段,进入审美实现阶段。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二)实现阶段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就是由上述审美注意获得的形式感,但又不止于形式感。画是在一块布上,但我们可以看到三维空间。审美感知看上去似乎是 感 性 的 东 西,但 实 际 上 却 是 超 越 感 性 的,它 包 含 着 情 感、想 象 和理解。审美中的情感是美感的发动力,它使想象装上翅膀,趋向理解,

3、化为感知,构成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美感是凭借和通过想象活动来进行和实现的。想象是感知、情感和理解的载体和展现形式。在审美中对形式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想象中包含有理解。所谓形象思维,其实就是达到表现本质的艺术想象。理解作为美感的认识因素,它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想象来表达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康德讲审美是想象和理解的和谐运动,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所以,把审美归结为概念便不能产生美感。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人类的审美感受不是一种被动反映和一般性的心理愉快,而是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活动的结果。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4、或者吃了东西感到愉快(愉快在先)、觉得美(判断在后),这只不过是一种感官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感而已,并不是美感。只有先判断对象为美,而后得到愉快才是美感。这就必须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其中,特别是理解(形象思维)起作用的结果。经过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而产生的审美愉快,有各种名称,一般称为美感,亦可叫做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满足等。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三)成果阶段审美经验的积累便产生审美观念,形成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作为审美经验的集中和提炼,它不同于理性观念,一般理性观念脱离感性,超越经验,有确定的概念。而审美观念则不同,它始终不脱离感性,无确定的概念,它

5、是在感性形象中展现理性的本质,而非任何确定概念所能表达或穷尽。它是广泛流行于社会群体中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喜好和偏爱的选择能力。在各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之间,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还有进步和保守之别。审美趣味是人们审美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它不同于生理趣味,它要求一种普遍必然有效性,它要求普遍赞同。尽管人们审美趣味各有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但却不妨碍人们按照其社会意义作高下优劣的品评,因为它所体现的已经不是个人的生理要求,而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审美理想一方面与其他理想、观念有所不同,它具有感性形象的特征,并不能用逻辑概念或一般理性

6、来代替,它以其感性形式和审美感受相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审美感受有所不同,它更明显集中地显示着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历史必然的理性要求,而这种理性要求又和一定的世界观、社会利益和实践要求相联系。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想象沉淀在知觉情感中,表现为理性的感性,构成了不同于一般知觉情感的审美感受。在审美活动中,知觉情感沉淀为想象、理解,表现为感性的理性,才构成不同于一般理性认识的审美理想。一般人在审美时,多半停留在审美感受上,其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理想是通过美感表现出来的。而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满足、不停留在现实和既有艺术的审美感受上,而是在广泛地观察,深入地分析体验,研究现实的基础上创造优秀的艺术

7、作品,主动地为其时代、社会树立审美理想,以满足一定时代阶级的社会生活和实践需要。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它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和表现,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去认识和表达。所谓艺术创造的天才能力,不是超人的天资,神秘的天赋,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是由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成艺术的伟大才能,即艺术创作的独特心理功能。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在成果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不光是从审美经验中归纳或产生出来的。过去的审美经验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其他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以及先天气质、潜在能力等。所以,一个审美经验并不一定很丰

8、富的人,仍然可以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并且和他的政治思想、理论修养也不一定非常一致。个体审美全过程最后得到的成果,就是审美情感的丰富充实。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塑造,并为更高阶段的审美过程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只是个体审美经验的积累,而且还受世界观、个体特征、生活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它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复杂的联系,它是一个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复杂交错,不断反馈,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二、艺术审美过程的心理要素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感觉与知觉主体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和知觉才能同周围世界发生反映关系,这是整个人类

9、认识过程的共同特点。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或是对于审美反映,都是进行更高一级认识活动的基础。如果说,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的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那么,也可以说,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也就无法实现具体的审美心理功能。初看起来,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主体所接触的并不是事物的具体感性形象而是语词,生动的直观在这里似乎并不重要。其实不然,文学作品的语词不但表示一定的概念,而且具有虚拟的形象性。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我们的美感,是因为经由语词的刺激,能使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所以,文学欣赏还是离不开原有的感知成果,只不过感知的作用显

10、得曲折一些罢了。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当然,在理论认识过程和审美过程中,感知所发挥的具体功能不完全相同。作为感知的直接产物,能保留和储存在记忆中的是表象。表象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概括性。在理论认识过程中,侧重于反映对象共同感性特征的一般表象占优势。一般表象再经过抽象,便形成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概念,成为抽象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基本单位。在审美心理过程中,则是侧重反映对象个别感性特征的具体表象占优势。这种具体表象,由于不断渗入主体的情感的思想因素,成为既保留事物鲜明的具体感性面貌,又含有理解因素,浸染着情绪色彩的具有审美性质的新表象,即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可以看做审美心理的基元。感受一

11、旦离开了审美意象,也就离开了感知的直接性与动情性,它就势必丧失自己的审美特质,而不复成其为美感了。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觉,才能产生美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人们早就觉察到视觉和听觉起的作用最为突出,因而历来把视、听两大感觉分析器称为主要的审美感官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其实,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及人的运动觉(筋肉感)在审美感受中也能发挥其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在欣赏雕塑和建筑时,建立在触觉经验基础之上的质感器显得特别重要。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把理智、意志和筋肉的运动结为一体,能体验到巴甫洛夫称之为“筋肉的愉快”

12、那种兴味盎然的情绪状态。至于以香味之美为吟咏对象的诗句,诸如“客去茶香留舌本”,“暗香浮动月黄昏”,那也是早已脍炙人口,其审美价值更是难以否定的了。不过,从审美心理的总体来看,触觉、味觉、嗅觉和运动觉终究处于从属地位,而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展开,特别是对于想象和理解活动的展开,却起着主导的、为其他感觉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视、听感官不仅有着更为广阔的感知领域,而且还和人类的语言有极紧密的联系。语言作为人的交际工具,是在视、听感官的生理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又能借助于语言取得日益深刻的概括性和理解性,从而使这两大感觉成为突出的社会化感觉。审美感知之

13、所以有别于一般的有认识职能而不一定产生精神愉悦的日常感知,也正因为它具有更明显的社会化特点,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具体说来,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有如下几方面区别。首先,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其次,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最后,审美感知还有整体性的特点。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二)想象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的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就劳动过程看,人可以在这一过程开始时就预计到可能的结果,并以表象的方式,把这个结果呈现在自己的想象里,于是以此为目标,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它。就历史过程看,人类早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就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力,支配自

14、然力,将自然力形象化,产生了大批神话传说,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想象力实在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是包括美的创造在内的一切创造性劳动所不可缺少的。想象在审美心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地位。在西方,许多美学家早就肯定过想象的创造性的品格,把它当做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有人甚至把想象尊为一切心理功能中的“皇后”。但他们因为不理解想象同社会实践的历史联系,只把它看成单纯的心灵活动,要么把它跟理智对立起来,要么干脆用它去吞并理智,因而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想象的心理实质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表象运动,即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因为审美感知所得到的是充满情趣的、包

15、含过去经验在内的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它容易促使旧存表象复活过来,和当下的审美意象相联结、相综合,循着特定的情感逻辑或生活逻辑,将它们改造成为新的审美意象,这一过程初看起来似乎是从表象出发又回到表象,实际上却是在更高一级上的回复,使审美感知借助想象而得以超越当下对象所受的时空限制,既取得了感受的相对自由,又取得了更为深广的理解了的感受内容。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的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简单联想又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态。想象的高一级形式,则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由于甲乙两事物在时间、空间相当接近,人们有关经验中便把它们经常联系在一起,以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感

16、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就是接近联想。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虽只直接描写甲物,却可以借助接近联想的功能将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指引到间接表现的乙物,由实生虚,使被描写的甲物获得更为丰富的意蕴。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类似联想是由甲乙两事物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引起的。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的手法,其心理根据便是类似联想。然而,类似联想的“类似”,只是两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近似,并非百分之百一致。建立在甲乙两事物性质或状貌对比关系之上的联想,称为对比联想。和感觉的相互对比不同,对比联想的功能,主要不在强化对某一对象的感受,而在强化对两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运用对比

17、联想,将对立的景物或现象交错呈现或结合为一体,可以使人对现实生活中的对比关系得到更鲜明更深刻的感受。被称为“通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做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觉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为用,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同一事物的多种属性可以同时诉诸人的不同感官,这种感觉的“叠合”的多次反复,便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容易由此一感觉自然而然推及另一感觉。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上述简单联想包括通感在内,作为广义的想象,都要受到当下感知对象的引发,它是在直接感知时所产生的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离不开当时当地特定的生活经验,所具有的主要是经验的普遍性。而更高一级的想象(即狭义想象,包

18、括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则可不必依赖当下直接感知,它借助记忆所储存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新的形象。因而它能突破经验的局限,取得认识的普遍性。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生理机制,都是在大脑皮层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基础上实现的新的综合。生活积累愈厚实,记忆储存的表象愈丰富,想象力愈有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这是艺术史早已证明了的。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有区别又有联系。再造性想象使人们有可能根据他人提供的形象化描述包括以语言或以其他物质手段所作的描述在自己的意识中构成新的形象,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凭着他人的描述如在目前,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这便使我们的审美视野极大地扩展开来。无须假借他人的

19、描述,而是将记忆中储存的表象作创造性的综合,独立创造出新颖、独特、奇特的形象的心理活动,称为创造性想象。一般说来,在美的欣赏过程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然而正如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没有也不可能隔着一道鸿沟那样,这两种想象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优秀的艺术品,不是不允许而是正好要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使之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作新的开掘和补充。想象作为旧有暂时联系系统的分解和新的组合,有着理解性的品格和抒情性的品格。人们的想象过程,始终受到第二信号系统的指导和调节。想象力自由地激发着理解力,使表象循着一定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向前运动;理解力不着

20、痕迹地支配和控制着想象力,使表象按照一定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不断得到综合和改造。想象造成的新形象,能够概括出事物之间的某些关系的联系,新形象的创造过程便能将主体引向对于对象的一种不确定的理解,这是想象的理解性;同时,想象造成的新形象,实际上也反映了主体的需要、愿望和目的指向性,概括了主体对于客体的态度和关系,新形象的创造过程也使主体的情感得到抒发,这是想象的抒情性。想象的这种双重品格,在艺术创造中能发挥特有的功能。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当然,想象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决非审美感受所独有,科学也需要想象。但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有明显的区别。科学的想象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而且本身是一种感性抽

21、象,其成果是以感性形式说明科学概念的“构架”,比如生物标本挂图、设计蓝图、模型等。它既不需要形象个性的保持和发展,也不需主观情感的渗入。审美想象则不但以创造新的个性化的意象为目标,始终不脱离具体感性的表象活动,而且它同理解性和抒情性因素也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想象的这些特点,使它在审美过程中,成为沟通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桥梁。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三)情感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到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的特点和作用问题,向来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重视。情感

22、和认识不同,它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而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绝不会是无动于衷的,他们总依据对象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体验。此外,情感还包括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因而具有自我评价的性质。总之,情感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从生理角度考察,情感是由皮下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的兴奋引起的,它一方面受到大脑皮层的指导和调节,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内脏器官的活动和腺体内分泌功能,所以情感体验总会伴随内部生理因素的某些变第二

23、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化,并表现为相应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我们说审美情感是全身心的感动,指的就是审美的愉悦兼有生理内部体验的特点。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审美情感要求于对象的,已不单纯是个人主观需要的满足,而是审美需要、审美理想的满足,其中包含主体对审美对象理性的、社会的评价,所以属于高级情感类型。首先,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其次,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再次,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点,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

24、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如果对象是比较熟悉的,当下的感知就会打开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大门,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转过来支配感知的选择方向;如果对象是陌生的、新颖的,新奇感和期待感便会增强主体的注意力,强化感知,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在想象阶段,原先感知的成果,亦即饱含着情绪色彩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进一步诱发,获得新鲜的生命,不断运动,分解和综合,使主体进入“神思飞扬”的状态,一系列新审美意象,也正由这种状态所孕育、所诞生。正因为情感对美感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美感物态化形式的艺术品,不论是侧重于抒发情感的表现艺术,或是侧重于描绘现实的再现艺术,作

25、者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艺术作品之所以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和纯粹偶然的东西,一切都从属于、趋向于一个整体,就因为有饱含着情感的思想这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是散漫零乱的意象,并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完整的意象体系。因此,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对艺术品进行美感分析,就无论如何不要放过其中的情感脉络。情感是往复流动、缠绵不尽的,诗歌才会有回环复沓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之美。民歌的重章叠句的表现功能,犹如歌曲的副歌,一唱三叹,字面上固然重复,从表现情感而言却并不显得重复。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重“沉郁”的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顿挫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

26、深处的共鸣。作为再现艺术之一的小说,它也和总体气氛的变化和叙述语调的变化相关联。小说叙述的疾徐、疏密和虚实之间,常暗含一种情感上的节奏。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问题,是中外美学史上谈论较大的题目之一。我国民族艺术有极其悠久的重视抒情写意的优良传统。我国传统诗论、画论历来主张“化景物为情思”,即把客观景物的描写转化为主观情意的表现,作为诗画的主要表现方法。这都涉及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渗入感知和想象的心理现象,从理论上支持了写意派的诗画创作。在西方,有的美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情感的“移注”,提出过“移情说”。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乍看起来,里普斯的“移情说”和我们关于“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

27、直观”的论述极为相似,而实际上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移情说”夸大了审美中的移情现象,不仅以移情来解释一切美感,甚至还认为美也只不过是因“移情”而存在,这就把美的客观社会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把作为美的根源的人类社会实践曲解为个人的意识活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泥坑。其次,“移情说”混淆了物与心、对象与主体的原则界限,把欣赏主体的“自我”观念或意象当做美感产生的根源,从而颠倒了美与美感的关系。事实上,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受,不论带有多么强烈的感情色彩,含有多少移情的因素,但终究还是离不开客观的美的对象。在美的欣赏中,人们观照的是对象中凝聚的自身(人类)的本质力量,而非个人的“内心活动

28、”。所以,审美欣赏的原因仍在于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美的对象。再次,所谓“移情”,其实只是欣赏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向客观对象移入,因而“自我”的情感状态并不能改变客观对象的本质。恰恰相反,主体的表象究竟“移”了什么情,要取决于对象自身的性质以及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关系。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四)理解有关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的理解,有几个层次,各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区分现实状态和虚幻状态的理解,它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情感与审美或艺术中的事件、情节和情感区别开来。第二个层次,是对艺术形象含义的理解。最后是深层的理解。就是说,以上两种理解虽然是艺术创造

29、和审美欣赏的前提和条件,但还不是最重要的理解因素,最重要的理解是溶化在感知、想象和情感中的那种理解,才是内在的深层的真正美感中的理解。这种理解在情感和想象的自由运动中,暗中起作用,使美感既不同于生理的快感,也不同于概念的认识。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总体来看,审美过程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过程。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能独立存在。如果感知没有理解和想象参与,失去了审美“判断”能力,就成为生物性的快感、动物性的信号反应。如果想象中没有情感和理解的参与,失去了动力和规范,就成为一种反理性的胡思乱想。如果情感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

30、,失去了感性的特征和活力,就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由此可见,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和归宿;想象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制导和规范。美感就是它们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是它们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所组成的复杂数学方程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审美作为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诸心理功能的结合,各因素间的不同组织与配合,其结构形式可用某种数学方程式来表达和描述。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三、艺术的审美标准(一)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客观的科学的审美标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的。它被审美实践所规定,也不断地受审美实践的检验和修正。马克思

31、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一切内容都是由社会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来决定的。运用这一原理来观察和分析审美标准的问题,就必然会得出审美标准的客观性来源于美的客观性的结论。审美标准作为人们审美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是整个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正确的审美标准,其根源存在于客观的美的现实之中,客观的美决定着审美标准的客观内容。人们要求艺术美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满统一,用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来品评艺术美的高低文野,也是源于艺术美本身。不管人们自觉意识到与否,确实在审美过程中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的内容并不取决于个人主观上的好恶,而是以客观的社会实践为前提的。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社

32、会实践主要是指千百万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文艺的主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就是要在文艺批评中尊重人民群众对文艺的评论。总之,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形象。凡是反映真、符合善、表现美的形象就是美的。因此,真、善、美的统一是人们品评艺术作品的统一标准。检验真(合规律性)、善(合目的性)的标准是社会实践,检验与它们二者相统一的形象美,其最终标准当然也只能是社会实践。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二)审美标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1.审美标准的历史性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审美标准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

33、践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标准也必然随着它的发展变化而具有暂时性、相对性的一面。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尽管有它暂时性、相对性的一面,但决不能否认正是在这历史的相对性中,包含有绝对的因素。首先,审美标准就它产生的时代以及它所依赖的社会实践来说,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因为这种标准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而是必然如此。其次,历史上新旧交替审美标准,为人类审美认识发展的长河增添了新的颗粒,这是相对中存在绝对的又一个方面。我们强调审美标准对于社会时代的依赖性,并不排斥对于旧的、过时的审美标准的继承与联系。而一个全新的审美标准一旦形成,又必然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因

34、素。历史上某个特定阶段审美标准的形成,总是反映着当时人们对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的认识,总有它合理的成分和因素,总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会给人类审美认识的总汇增添新的成分。没有历史上审美标准的承前启后,就不会有新的标准的诞生。2.审美标准的具体性审美标准不但是历史的,而且是具体的。美的现象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美的形象个性鲜明,绚丽多姿。对于这些各不相同的美的内容和形式,都应当有与其相适应的审美要求和标准,很难有一个可以涵盖一切的模式,用来品评鉴赏一切美的形态和形象。所以审美标准的相对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历史性上,也表现在它的具体性上。总之,审美标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它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有相对

35、性的一面。但这种相对并不是纯粹的相对,而是包孕着绝对的相对。只有在相对中把握绝对,才不会用陈旧的、过时的审美标准指责反映新生活的新艺术,又不至于否认历史上的艺术遗产,走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这样才能既充分尊重艺术的个性,避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现象,又不会排斥共性,为追求猎奇趣味而弄到美丑不分的地步。这正是我们掌握审美标准上的相对与绝对关系的意义所在。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三)审美标准与共同美审美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人们在追求美、创造美、评价美和发展美的时候,总是以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为指导的。然而,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是各不相同的,在判断美丑时,往

36、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审美评价的过程中,似乎是各人有各人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一个阶级、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某一个人所创造的美,往往会引起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乃至不同个人的共鸣,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美的享受。可见在审 美 评 价 上 不 同 阶 级、不 同 时 代、不 同 民 族 之 间 还 有 某 些 共 同 的东西。有些人从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共同美感的存在,就是说一个人感到美的,其他人也可能得到同样美的感觉。为什么美感普遍可传达呢?由于人类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感觉力”,凭借这种“共同的感觉力”、个人的审美判断可以与其他人相同、相似、相近、相通。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

37、心理特征(四)审美差异审美标准与共同美是审美认识的共性,即审美的普遍性问题。而审美差异是审美认识的个性,即审美的特殊性问题。审美认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根源于社会实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离开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审美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在人们审美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对于同一个事物或形象,在某些人看来觉得很美,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又觉得不美。有时候,人们对某个事物或形象很感兴趣,觉得它非常美,但在另一个时候,又觉得它不那么美,甚至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这种对于同一事物或形象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会引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或者同一事物或形象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会引起不同的审美

38、感受的现象,美学上就叫做审美差异。在人们审美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1.审美的阶级差异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审美认识还很笼统模糊;而在阶级社会,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渐明朗化、深刻化,并随之产生审美认识的阶级分野和对立。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审美认识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审美的阶级差异根源于社会阶级的存在与划分。也可以说,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审美认识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阶级差异,审美认识带有鲜明的阶级印记。由于社会生活具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往往对审美对象作出各种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在鉴赏美和评价美的时候总是以

39、本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出发点的缘故。不同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决定着人们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在阶级社会中,无论从事审美创造或进行审美欣赏的人,要想超越阶级的局限,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2.审美的时代差异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具体分析一下造成审美时代差异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实践对审美是有制约的。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它的发展水平客观上制约着人们审美认识的发展水平,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实践水平就有与这一水平相适应的审美认识,任何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审美认识是根本不存在

40、的。人的感觉及其审美认识的丰富性必然取决于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次,社会思想对审美是有影响的。人们审美认识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向度的。同样,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也不是孤立的、单向度的,它必然受到这一时代的社会思想的影响。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3.审美的民族差异我们知道,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民族的形成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由于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得审美认识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事实。4.审美的修养差异人们的审美修养与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审美过程中,往往由于个

41、人经历和教养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决定着人们在审美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首先,由于社会分工和实践内容的不同,人们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更多地用在与自己的分工和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方面,这样就出现了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同样,从审美者个人来说,审美认识上的差异也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工与实践内容的差别。其次,各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也是造成审美修养差异的一个原因。在社会分工和实践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第二章 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各人对所从事的专业付出的劳动不同,结果自然有好坏优劣之分,造成审美修养的差异。但一个人除了学好做好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以外,还应该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活动范围,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欣赏能力。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是很难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的。正因为以上原因,人们在审美欣赏上表现出各自的审美趣味。而人们审美修养上的差异和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前提。艺术欣赏的多样化,造就了艺术大花园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等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