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CAICT: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6年).pdf

上传人:架构师 文档编号:47678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4.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AICT: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6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CAICT: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6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CAICT: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6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CAICT: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6年).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CAICT: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6年).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年1月 阮芳、蔡菁容、张奕蕙、郑微 阮芳、蔡菁容、张奕蕙、郑微 数 字 经济 下 的就业 与 人才 研究报 告 ( 上篇 ) 数字经济下的就 业与人 才研究 报告 (上 篇) 迈向2035: 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 未来 迈向2035: 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目 录 1. 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的影响 1. 数字经济对就 业生态的影响 1 1.1 延续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生态的影响 1 1.2 数字技术 对就 业生态的变革: 商业 逻辑 、 组织形态、 劳动能力及价值观 1 2. 数字经济就业生态的全新刻画 2. 数字经济就 业生态的全 新刻画 3 2.1 数字经济就 业生态与传统就 业生态的区

2、别与联系 3 2.2 2035年中国整 体 数字经济就 业规 模 8 3. 深入研究四类数字经济就业场景 3. 深入研究四类数字经济就业场景 11 11 3.1 新零售领域 11 3.2 泛娱乐领域 13 3.3 新金融领域 15 3.4 新制造领域 17 4. 对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启 示 4. 对主要利益 相关方的启示 19 19 4.1 个人 19 4.2 企业 19 4.3 政府 20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1. 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的影响 1. 数字经济对 就 业生态的影响 1.1 延续历次产 业革命对就业生态的影响 1.1 延续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生态的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产

3、业革命都伴随着技术对人类智力、认知水平及生产能力的大 幅跃升,引发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经济巨大发展;同时,就业内涵亦产生显著影响(参阅 附录“历次产业革命与就业变迁”)。 这些趋势亦会对数字经济下的就业生态产生类似作用: 就业人群:体力门槛逐步降低,知识技能愈加重要。 就业人群:体力门槛逐步降低,知识技能愈加重要。就业门槛经历了从降低(体力)到 提升(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的过程。随着更为汹涌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大潮来袭, “就业壁垒”不断被打破,新兴技术不断推动就业人群自身能力的突破、重塑与演进。 就业领域:产业升级成为常态,就业边界不断扩大。 就业领域:产业升级成为常态,就业边界不断扩大。机器

4、能力的持续强化使人类的部 分体力、脑力负荷得以解放,也伴随着落后产业和就业机会的淘汰和消亡。然而,劳 动者又总能在新的产业领域实现价值,劳动及就业的内涵、边界也随之延展。 就业方式:摆脱时间、空间束缚,凸显个人价值广泛共享。 就业方式:摆脱时间、空间束缚,凸显个人价值广泛共享。人类的生产方式不断挣脱 着物理空间的束缚:从只能白天作业的家庭作坊、规模化工厂、24小时全球化企业、 再到虚拟网络组织;同时,从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到项目制团队、合伙人制、自由职 业,人的个体价值也被更广泛自由地激发、流动和共享。 1.2 数字技术对就业生态的 变革: 商业逻辑、 组织形态、 劳动能力 及价值观 1.2 数

5、字技术 对就 业生态的变革: 商业 逻辑 、 组织形态、 劳动能力 及价值观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被公认为第四 次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为全球经济活动赋予巨大能量的同时,亦将对就业生态带 来革命性改变。 我们认为,数字技术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施加对就业生态的颠覆性影响: 数 字 经济 下 的就业 与 人才 研究报 告 ( 上篇 ) 数字经济下的就 业与人 才研究 报告 (上 篇) 迈向2035: 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 未来 迈向2035: 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2 商业逻辑:数字技术广

6、泛融入各行各业,深入改变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 商业逻辑:数字技术广泛融入各行各业,深入改变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 例如,电商平台冲击了传统实体零售“渠道为王”的思维,电商、传统零售均转向 “客户为王”,着力构建线上流量平台+线下零售网点的融合用户场景,并利用大数 据进行精准的商业洞察和消费行为预测:如阿里巴巴入股银泰百货、京东永辉联盟、 以蒸汽机发明、冶金炼钢为主要技术突破,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生态产生影响: 就业人群: 就业人群:机器代替手工工具,降低了对人的力量、技术要求,从而极大扩大了就业人群范 围,这在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童工记录中得以体现。 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机

7、器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大规模出现;现代城市的兴起催生了新兴城市服务群体; 人类用于基础生活物资生产之外的时间变多,社会商品需求日渐丰富。 就业方式: 就业方式:以8小时工作制为代表的现代雇佣制出现;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工种细 分、劳动者各司其职、工序相连,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 以电力、内燃机、汽车的发明和铁路大发展为主要技术突破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生态影响如 下: 就业人群: 就业人群:随着对劳动者体力要求的进一步下降,女性全方位地参与到就业中,知识工人也 成为重要的就业代表。 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轻工业升级为重工业后带来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商品和服务的“统一大市场”交 易使跨区域服务业

8、高速发展;管理类岗位也应运而生。 就业方式: 就业方式:由于资本对效率的追求,个体劳动者被更大程度上“锁”于产业链中,形成长期 稳定的雇佣关系;企业组织的形态不断完善,划分职能、等级森严。 以原子能、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科技成果,第三次产业革命为就业生态带来以下变化: 就业人群: 就业人群:知识技能成为愈加重要的就业门槛。因此,由于代际能力差距,在产业换轨过程 中多次出现群体式的就业波动,涌现如“下岗工人潮”、“新型劳工荒”等现象。 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信息技术替代了部分制造、管理岗位,同时也带来大量工程师需求;全球化背景 下,协同贸易成为重要就业领域,并且带来各产业就业机会在不同地域的能力沉淀

9、。 就业方式: 就业方式:社会生产借助信息技术而去中心化、虚拟化,社会意识形态亦多元化,过往僵化 的雇佣模式和组织等级开始松动兼职、自由职业等新就业形态和宽泛的岗位角色管理模 式被广泛认可,标志着劳动者自由意识和价值的再次激发。 历次产业革命与就业变迁 历次产业革命与就业变迁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3 苏宁转型云商等。制造型企业则一方面向着全自动化工厂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积极 与供应商的系统、数据实现整合,以满足 C2B模式下,小批量、高频次、多品类商品 的柔性化生产。金融业则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挖掘了个人与中小企业的大量小微 金融需求,并基于互

10、联网数据重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组织形态:数字技术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并更契合业务诉求。 组织形态:数字技术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并更契合业务诉求。借助数 字技术,组织内部的协作和沟通成本大幅缩减,流程运行加速,扁平化、精益化趋势 引发大象型组织主动瘦身、去冗增效。同时,数字技术亦驱动组织之间的边界消弭, 越来越多的组织变身为开放平台,甚至搭建生态体系,扶持内外部个体在平台之上和 生态圈内自我激励、高效协同,一方面敏捷应对市场和客户日益快速的变化和需求, 另一方面也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生态圈整体利益最大化。 劳动能力及价值观: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且“数字原住

11、民”拥 劳动能力及价值观: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且“数字原住民”拥 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 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如同过往所有技术革命,数字技术又一次大幅提升了人 类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当未来人工智能在各大场景深入运用后。同时,对被誉为“数 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就业人群而言,他们对互联网开放、自由、平等、分享、透 明、多元精神和价值观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众包、共创、试错、迭代、扁平化、小 微化、单元化等数字时代工作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并在追求自我实现、工作与生活 的平衡上表现出较强的群体特征。 2. 数字经济就业生态的全新刻画 2. 数字经济就业生态的全新刻画 2.1 数

12、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的 区别与联系 2.1 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历次产业革命对就业生态的延续性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对既有就业生态的变革, 我们认为未来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有“新增、强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响,具体 表现在就业人群、就业领域、就业方式三个方面: 就业人群变化: 就业人群变化: 新增、强化的部分: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具备 新增、强化的部分: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具备 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将成为重要就业壁 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将成

13、为重要就业壁 垒,尤其是针对中高端就业机会,将以此优胜劣汰。 垒,尤其是针对中高端就业机会,将以此优胜劣汰。 近期数据表明,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技术取代 (参阅图1) 。同时,数字技术融入各行各业,善用数字技术成为诸多岗位的 “必修课”,如传统营销转型为数字化营销,商业情报分析转型为大数据分析。 因此,掌握综合化的不易被数字技术所取代的技能及素质的就业者将享有更广泛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4 的职业发展空间,而争夺此类人才也势必会成为下一轮“人才争夺战”的重中之 重(详见数字经济下的就业与人才研究报告(下篇)。世界银

14、行也曾有类 似推论:“劳动者能掌握利用技术的技能,就会提高生产率与薪酬;如果不能提 高技能,他们就不得不竞争低水平岗位”。 弱化、消失的部分: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 弱化、消失的部分: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 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 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 以智能制造为例,机器人设备将大幅降低汽车装配流水线工作对工人身体素质的 限制,工人不再需要提重物或保持难受的姿势,而是借助机器人举起内顶板,并 自动对齐固定在车架上(参阅图2,以及BCG于2016年5月出版的聚焦报告工 业4

15、.0时代的人机关系)。另一方面,不论是身处偏远地区的个人还是小型化 组织都将无差别地接入全球性的工作机会。例如,阿里巴巴零售电商平台汇聚 15,000家“淘工厂”、形成多个加工产业群,带动1,311个“淘宝村”、其中18个 处于国家级贫困县 1 。又例如Upwork、猪八戒网等自由就业平台使远程工作成为 可能,并帮助发展中国家低成本技能劳动力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工作任务。据统 计,在Upwork上,印度、菲律宾仅次于美国为第二、三大就业群体来源国。 1 55%-77% 77 69 57 55 43 57 0 20 40 60 80 % 2016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

16、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5 就业领域变化: 就业领域变化: 新增、强化的部分:数字化基础服务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大量传统产 新增、强化的部分:数字化基础服务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大量传统产 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应运而生;同时,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 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应运而生;同时,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 新领域就业。 新领域就业。 目前在中国就业市场求职需求量最大的十大行业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 软件、IT服务(系统/数据/维护)这些与数字经济强相关的行业占了三席。同 时,由于传统行业的大规模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大量需要既熟悉行业业务、流 程,又掌握数

17、字技术行业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就业需求,因此以软件/互联网开发/ 系统集成、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为代表的职业也需求旺盛(参阅图3)。另外, 大量互联网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并带动就业,包括电子商务 平台企业、卖家、平台管理及支撑服务的衍生类就业,以及在提升交易效率、放 大需求后间接刺激的上下游产业链就业。据测算,仅阿里巴巴零售电商平台已创 造包括淘宝店主、快递、电商服务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共3,083万就业机会 2 。 弱化、消失的部分: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 弱化、消失的部分: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 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同时

18、伴随着对就业人群能力的升级需求;部分标准化、 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能力的升级需求;部分标准化、 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可被技术低成本取代。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激 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可被技术低成本取代。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激 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 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 2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BCG 4.0 2016 5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6 以德国工业4.0为例,由于机器人辅助生产、无人驾驶物流工具的应用,预计到 2025年,将削减约61万个组装、包装和生产类岗位,但同

19、时将在制造业信息和数 据技术领域增加96万个新就业机会,由此仍净增35万个岗位 3 。此外,被技术部 分取代的流水线工人需要升级灵活、综合化解决数字机器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数 字技术引领产业转型方面,以零售业为例,尽管中国私人消费领域线上渠道正冲 击线下渠道,但数据显示,线下零售店导购的需求仍在增长(参阅图4)。这一 方面是由于线上线下的整合互补,共同推动整体消费需求高速增长;同时,线下 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定位得以升级:不需过多介绍产品(客户已在线上或是通过 线下技术手段获悉),而是需要推荐个性化产品,以及提供其他高度个性化的非 标准服务,如与粉丝线下互动、与客户一起设计定制化产品等。 就业方式

20、变化: 就业方式变化: 新增、强化的部分:基于平台的就业和创业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 新增、强化的部分:基于平台的就业和创业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 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 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 在云计算、LBS、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支撑,及共享文化盛行的推波助澜下,产生 了平台型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自由个人或创业团队拥有(予以共享的闲置) 技能、生产资料甚至是最终产品,随时接入任一平台,实现“按需聚散”的契约 3 2016 1 / 2 / / / 3 / / / 4 / / 5 6 / 7 / 8 9 / / / 10 IT / /

21、2016 1 2 / / 3 / / 4 5 / / 6 / / 7 / 8 9 10 / 2016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7 履行与价值实现行为。从稳定的“公司+雇员”的雇佣关系到灵活的“平台+履约 人”的转变使个人不再需要通过被组织雇佣获得劳动资格,以及依赖职业身份获 得社会认可,如滴滴平台已接入1,330万名司机 4 。同时,平台创业还将繁衍更多 创业组织内的就业机会,如阿里云生态提供了约120万个就业机会 5 。平台本身也 会催生诸多管理、协调、运营类岗位,以维护和支撑临时契约及合作关系。对平 台而言,与个人的关系将由管理控制演变成为个体

22、赋能、提供支撑,帮助其提升 平台履约能力。组织也将不需再用无谓的等级秩序约束个人,而是提供最大限度 的平等和自由充分调动个体的自我驱动力,同时亦是对海量社会碎片化资源 的高效整合和利用。 弱化、消失的部分:“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传统的组织+雇员关 弱化、消失的部分:“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传统的组织+雇员关 系面临新世代就业文化的挑战。 系面临新世代就业文化的挑战。 “数字原住民”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技术包 围的时代,因此对新技术有一种天生的能力,擅长完成多重任务,并无时无刻不 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作为未来就业主力军,他们对

23、就业有 独特的理解与偏好(参阅图5):谋生并不是寻求工作的首要原因,而更是成就 自我的重要途径;喜欢追求变化和新刺激,因此对组织和工作的忠诚度较弱;对 “开放自由、相对宽松”的企业文化青睐有加;渴望挑战主播、网红等与数字经 4 / 1.8 1.6 1.6 1.3 1.3 1.3 1.0 3.5 3.6 3.6 3.3 3.3 3.0 3.2 0 1 2 3 4 16Q2 16Q1 15Q4 15Q3 16Q3 15Q2 15Q1 / =2% =10% 58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8 济相关的新兴职业。这些都对需要承担既定工作职责、重视职级秩序和长

24、期雇佣 关系的传统就业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越来越多职场新军选择成为“斜杠青 年”中国目前的自由职业者超7成为85后 6 。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将保 持并存发展、融合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参阅图6)。首先,拥有更广泛的高技能与素质 的劳动者、数字化人才、以及机器智能组成新的就业骨干,其中既有仍依托于传统组织 雇佣关系的“传统青年”,亦有在外部第三方共享平台上寻求多元化“零工”的“斜杠青 年”和自主创业者;同时,传统组织也会内生出类似外部平台的灵活就业市场。其次,传 统就业领域经过数字技术的催化,将派生更多跨界属性的新就业机会。第三,为了应对日

25、益复杂、多元、旺盛的客户需求,传统组织也将拓展人力资本的储备方式,借助任务平台 外包、外部专家库、竞赛等方式匹配更灵活的用工需求。 2.2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规模 2.2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规模 作为拥有世界第一网民数量的国家,虽然中国的数字化经济历史不长,但是却呈现出 了发展迅猛的特点,并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 5 “ ” 0 20 40 60 80 % 60 70 80 90 2016 63 54 46 21 71 100 50 0 % 2016 3% 7% Coser 8% 11% 17% / 54% 95 14% 13% 73% 90 24 22 18 17 0

26、 10 20 30 2011 2012 2013 2014 % 75 72 68 63 2016 2016 2016 90 QQ 95 BCG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9 为了衡量数字经济对未来中国整体就业机会的影响,我们通过e-GDP指标(参阅附录 “e-GDP方法论”),以货币价值量化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并假设e-GDP中各部分的劳动 人口产出率相同,且从2015年后以年均6%的增速增长,以此计算带动的就业规模。根据测 算,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 4.15亿(参阅图7)。 而在其中,以阿

27、里巴巴经济体为例,假设其2035年创造就业占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就 6 “ ” “ ” / BCG BCG在2011年G20峰会上首次提出e-GDP概念,并持续修正其内涵。e-GDP采用支出法评估所有 与数字设备创造生产、服务提供和应用相关联的活动,具体有以下部分组成: 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 个人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或者获取互联网接入的全部消费。它包括消费者获得互联网接 口的费用以及购买这些互联网设备的支出,包含硬件、软件、宽带、移动互联网接入费用、智能手机 e-GDP方法论 e-GDP方法论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10 消费等。 个人ICT投资支

28、出 个人ICT投资支出 所有电信公司的资本支出和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ICT的私人投资总额。 政府ICT支出 政府ICT支出 所有政府花费在ICT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公共开支以及其中所需要的软件和支持服务费用,包括政 府政策补贴支出等。 ICT设备出口净值 ICT设备出口净值 所有与ICT相关的商品、设备和服务的进出口差值。 考虑到中国数字经济形态的其他要素,包括C2C等 考虑到中国数字经济形态的其他要素,包括C2C等 借助网络实现商品或服务从个人卖家转移到个人消费者的交易总额,目前中国C2C的主要贡献来 自淘宝。 e-GDP方法论(续) e-GDP方法论(续) 7 2035 e-GDP 1 16 4

29、8% 4.15 2 0 5 10 15 20 0 20 40 60 80 100 % 2035 (F) 48% 2030 (F) 45% 2025 (F) 41% 2020 (F) 23% 2015 (E) 13% 385 357 0 100 200 300 400 500 2025 2020 201 2015 113 2035 2030 2015-2035 e-GDP 3 2015-2035 4.15 16.0 11.1 7.7 3.2 1.4 e-GDP e-GDP/GDP IDC BCG 1 e-GDP ICT ICT C2C 2 = / 2015 6% e-GDP 2015 6.48

30、3 2015 2020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11 业比例与2015年相同,预计2035年创造国内就业1.12亿;同时,阿里未来新兴业务(云计 算、数字娱乐等)与数字经济强相关,因此预估其未来业务占中国数字经济整体份额会持 续增加,加之国际业务,整体带动数字经济就业规模将超过1亿(参阅图8)。 3. 深入研究四类数字经济就业场景 3. 深入研究四类数字经济就业场景 基于覆盖就业人群广、涉及就业子场景多、受数字经济影响变革大及未来发展前景广 阔等因素,我们选取新零售、泛娱乐、新金融、新制造四大就业场景对数字经济下的就业 生态进行深入刻画。 3.1

31、新零售领域 3.1 新零售领域 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3.88万亿元 7 , 随着网络购物的崛起,消费升级潜力进一步得到释放,未来中国零售产业的市场容量将持 续扩大。而在就业领域,过往几年的电商大发展已为多个产业带来千万级就业,并细化了 零售服务分工,创造了如淘女郎、网店装修师、网店代运营等新兴岗位,并以“淘宝村” 为代表,为广大偏远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创富消贫的机会。 8 2035 1 1 1 . . . . . . . B2B . O2O .) . . . . Lazada . 1.12 1000 1 BCG 1 2015 27% 2035 2

32、015 27%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12 2016年,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泛零售形态“新零售”概念崛起:借助人、商品 与服务、供应链的数字化以及现代物流,确保线上线下交易充分整合(不区隔订单来源、 交付形式)以及数据流动对各消费场景的串联。具体而言,新零售呈现出与传统零售及电 子商务的不同特点: 从线上+线下到线上X线下:交易渠道边界消失、协同互补。 从线上+线下到线上X线下:交易渠道边界消失、协同互补。线上优势在于低成本地24 小时大批量呈现商品、基于需求直接拉动远距离交易;线下优势在于给予客户真实的 场景体验、提供服务及情感连接、实现小范围

33、便捷物流。新零售下,线上线下并非单 纯加总,而是需要互相导流,实现场景、数据、资源的实时共享。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匹配:以数据流预测消费行为、重握价值链主动权。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匹配:以数据流预测消费行为、重握价值链主动权。新零售下,商 家能借助数据技术描摹客户行为画像、前瞻预测需求、提前配置产品和服务资源,甚 至将数据链向供应链后端传导,实现柔性生产和无库存销售。 以上趋势将深入影响新零售场景的就业生态(参阅图9): 线下零售店服务人员升级:创造个性化体验。 线下零售店服务人员升级:创造个性化体验。新零售使传统零售店从商品陈列展示的 定位升级为创造消费体验和个性化实体服务,也倒逼线下服务人员的

34、岗位转型那 些没有专业技能或特殊销售知识的问询导购类店员将被触屏大屏幕、移动APP及导购 9 1176 1489 a app b d . . . 418 c 2016 9 BCG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7年1月 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13 机器人取代(当成本低于人工且带来更佳体验时)。例如,美国居家用品公司Lowes 运用AR眼镜HoloLens在卖场为消费者模拟展现产品放置在家中的情景;adidas在店内 设置大屏幕,展现经系统自动识别顾客性别及大数据测算后的商品推荐(包括商品细 节、存货详情、营销宣传片、社交网站评论);珠宝在线零售商Blue Nile则开发了新 的服务模式:消费者在店内导购员的指导下DIY珠宝需要导购员变身为珠宝设计 老师,为消费者提供高度专业的操作指导及搭配建议。 线上线下的跨界融合:数字类就业向传统零售的迁移及传统零售类就业向电商的迁 线上线下的跨界融合:数字类就业向传统零售的迁移及传统零售类就业向电商的迁 移。 移。数字技术将极大带动传统零售企业内数字化就业的旺盛需求,以及传统职能的数 字化技能提升。例如,传统营销岗位面临技能的革新精准、点对点的数字化营销 取代了传统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等单向传播模式,需要就业人群深谙数据时代的广告 推广模式和营销之道。部分自行拓展线下渠道(而非运用资本合作手段)的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