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成华区“十四五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成都市成华成都市成华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局2021 年 9 月I目录目录一、环境基础与形势环境基础与形势.1(一)“十三五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11.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2. 总量减排目标全部完成.33. 污染控制水平大幅提高.34. 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35. 环境监管能力稳步提升.46.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果.4(二) 生态环境保护迎来的机遇生态环境保护迎来的机遇.51.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发展方式转变.52. 绿色发展基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53. 国家发展战
2、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54. 公园城市建设丰富区域发展内涵.65. 发展质量提升助力社会体系构建.66. 发展动能转变加快驱动能力创新.77. 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城市功能转型.78. 碳达峰碳中和助推生态价值转化.7(三)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81. 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82. 环境污染防治需进一步深入.83. 降碳减排潜力需进一步挖掘.94. 支撑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增强.95. 大气环境质量需进一步重视.106. 生态环境意识需进一步提高.10二、规划目标和指标规划目标和指标.10(一)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10(二)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11(三) 总体目标总体目
3、标. 12(四)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12(五)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 14三、重点任务重点任务.15(一) 秉持秉持“两山两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51. 构筑绿色发展格局.152. 实施绿色发展转型.183.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204. 落实“三线一单”管控.22(二) 强化源头防治,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强化源头防治,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41. 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42. 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7(三) 注重科学精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注重科学精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91. 协同控制实现天蓝气清.292. 统筹治理实现碧水蓝网.323.
4、管控修复实现土净地美.354. 监管防治实现宁静宜居.37(四) 筑牢防控体系,管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筑牢防控体系,管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38II1.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382. 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393.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404.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415. 加大辐射防护安全监管.42(五) 深化改革创新,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421. 落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422. 加强环境治理企业责任.433. 创新环境治理市场机制.444. 培养环境治理信用诚信.455. 执行环境治理法规政策.466. 强化环境治理风险防控.467. 引导环境治理
5、全民行动.478. 完善环境治理监督管理.489. 提升环境治理支撑能力.49(六) 增加生态底色,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增加生态底色,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501. 完善生态网络体系布局.502. 加快宜居生活体系构建.513. 推进城市绿线体系建设.524. 严格区域生境体系保护.53(七) 开展全民行动,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行动,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531. 增强社会生态环保意识.542. 推进生态环保全民参与.553.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56(八) 落实目标责任,推动专项工作取得成效落实目标责任,推动专项工作取得成效.571.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区.572. 建设低碳试点示
6、范城区.593. 抓实疫情防控环保工作.604. 落实生态环境巡视整改.615. 深化环保“放管服”改革.62四、重点工程重点工程.63(一) 重点项目重点项目. 63(二) 资金方案资金方案. 64(三) 项目推进项目推进. 64五、保障措施保障措施.64(一) 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组织实施.64(二) 建立良好机制建立良好机制.65(三) 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65(四) 推动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65(五) 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66(六) 严格考核评估严格考核评估.66附表附表. 67III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7、远景目标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建议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根据成都市成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成华区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城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
8、展导向,以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贯彻全区“1556”总体发展思路为重要路径,以“三先三升”为工作取向,奋力为成都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担当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成华区深入实践生态文明、强化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和协同治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时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时期。编制和实施成都市成华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对成华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
9、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十四五”期间开展成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成华区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一、一、环境基础与形势环境基础与形势(一一) “十三五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成华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致力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景观、推进产业生态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1. 生态环
10、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通过持续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切实降低颗粒物浓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着手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和特殊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综合防治。 结合 “北改工程”推进,以龙潭总部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全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按照国家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充分利用协同效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 加强生态绿地和环城生态区建设, 增加成华区碳汇。 “十三五”期间,连续五年保持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正增长,2020 年,空气环境质量 AQI达到优良的天数总计 279 天。2020 年 PM2.5污染天数比 20
11、15 年减少 80 天,PM2.5年均浓度为 37.5 微克每立方米,完成“十三五”下达的 PM2.5控制在 47微克每立方米及以下的目标,实现了“十三五”期间 PM2.5污染天数及年均浓度的持续下降。 2020 年, 纳入空气质量监测的 CO、 SO2、 NO2、 PM10和 PM2.5五项指标全面下降,达标指标共计 4 项,分别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水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通过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全力推进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区内沙河、东风渠河道水质,促进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防洪排涝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逐步2形成。进一步加
12、大沙河流域市政管网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完成锦(沱)江水生态治理。2020 年,辖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2 个出境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 90%,境内东风渠、沙河,达标率达到 90%以上,东风渠十陵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划定的类水域标准,沙河杆塔厂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划定的类水域标准;北湖水质年均值达到划定的类水域标准。2020 年,饮用水源沙河刘家碾、八里桥断面水质均为类水质,达到划定水域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致力改善区域土壤环境。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和工作方案,从调查-管控
13、-修复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启动龙潭新经济工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平台”建设,强化重点行业土壤监测。落实全省“十三五”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确保重点监控一类重金属企业退出。积极开展土壤调查,完成全区 29 块疑似污染地块初步调查,6 块确认污染地块详细调查;完成锦江电器地块治理修复工作,南车天利地块按期启动治理修复程序,电鹅电镀厂地块涉及行政处罚,正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治理修复程序。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周边土壤监督性监测工作,保障土壤安全。完善联动审批机制,严格开展拟上市地块土壤污染审核工作,确保土壤安全可控。接受市、区人大常委会土壤污染防治
14、法执法检查,中电锦江原厂区地块作为全市第 1 块完成治理修复地块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声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基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中对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进行调整,按照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编制发布了成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工作方案,优化区域噪声网络布点,加强噪声在线监测,绘制成华区噪声污染分布地图。从交3通噪声污染防治、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工业噪声污染防治以及城乡结合部声环境质量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入手,提升全区声环境质量。 2020 年,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9.6 分贝,道路声环境质量属于“较好”级,比 2019 年(
15、69.1 分贝)上升 0.5分贝。2020 年,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 54.8 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二级水平,声环境质量属于“较好”级,与 2019 年(54.8 分贝)持平。2. 总量减排目标全部完成总量减排目标全部完成“十三五”期间, 成华区总量减排目标完成较好, 削减化学需氧量 8129.2吨,氨氮 1002.6 吨,总磷 27.9 吨;削减二氧化硫 48.4 吨,氮氧化物 5.2 吨,VOC173.4 吨。通过减排措施的实施,充分落实四川省和成都市污染物减排要求,到 2020 年全部完成成都市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3. 污染控制水平大幅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大幅提高针对区域内重点工业污
16、染源,以污染减排工作为中心,以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能力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治污技改工程建设,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企业。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了污染物新增量。“十三五”以来,以龙潭新经济工业园区为依托,建立节水减污型绿色产业体系,节约利用水资源。对水污染重点排放行业严格实行循环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和废水排放量。加强对建材制造业、塑料薄膜制造业的大气污染监管,有效降低了工业大气污染对全区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4. 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落实生态
17、功能分区,以环城生态区建设为重点,扩建新北湖,打造龙潭水生作物区,形成“一湖一湿地”的亲水生态环境。建设以府河、东风渠、4沙河等水质廊道,新成华大道、熊猫大道、2.5 环成华段等主要交通廊道为框架的城市“蓝脉绿网”生态景观,实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逐步形成“林在园中、园在城中”的都市休闲生态布局。深化生态建设,提升生态社区建设水平, 我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8平方米以上,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以上。5. 环境监管能力稳步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稳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持和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为契机,强化环境监察执法。实施全区违法排污单位集中综合整治专
18、项行动,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2016 年至 2019 年查处关停“散乱污”工业企业242家。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受理案件 217 件,处理与结案率均为 100%。2020 年,推动全区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落实。 完成全区 145 件主办案件全覆盖复核,对四类重点案件,多次现场督促整改,巩固督察成效。2020 年 3 月-5 月,开展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市、区两级共排查点位 1233 个,发现问题 75 个,下发督办通知单 48 份,已全部完成问题整改。2016 年至 2019 年检测非道路移动机械 253
19、2 台次,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工作,全覆盖 46 家加油站。2017 年实施大气污染网格管理,在理工大学、熊猫基地大气子站周边设置17 个微子站,实时监控大气污染变化情况。2018 年建设空气微站 6 个、市控环境空气子站 1 个,通过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车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追根溯源。6.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果“十三五”期间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生态区创建实施方案经常务、委5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2020 年开展了成都市成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我区主动融入成渝
20、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良性互动,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二二) 生态环境保护迎来的机遇生态环境保护迎来的机遇1.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生态空间管理,促进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步向绿色化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有序开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将促进我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改善。2. 绿色发展
21、基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基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成都市提出坚持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牵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将对未来的产业政策、招商引资产生重大影响。要前瞻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创新打造绿色化产业场景,要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运用“互联网+”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向产业领域扩散和转移,将为成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绿色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和巨大空间。3. 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向纵深推进,成渝地
22、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升级,以及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我6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国家及省市发展战略导向要求成华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及重点,重点发挥成都东站、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辐射优势, 增强对“东进”区域辐射带动力, 建设成都链接资阳、 德阳、绵阳等城市的东向门户枢纽,以通道互联互通及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协作为切入点,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提升成华在区域发展中的位势和能级。4. 公园城市建设丰富区域发展内涵公园城市建设丰富区域发展内涵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对成都城市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在高标准全面建
23、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新要求。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要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城区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上提出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是对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补充。我区发展思路要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实现绿色发展的率先突破,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区。5. 发展质量提升助力社会体系构建发展质量提升助力社会体系构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既需确保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满足
24、刚性需求,又要加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升质效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区需统筹谋划经济规模与发展效益,坚持量质结合、 以质取胜的方针, 以“文旅成华”的高质高位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能级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76. 发展动能转变加快驱动能力创新发展动能转变加快驱动能力创新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从导入期转向拓展期,正在改变国际分工原有的“中心-外围”结构,成为影响各国竞争力消长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力量,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增长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并提出了“
25、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明确目标。我区应跳出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老路,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率先走出一条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人才为第一资源、软硬实力同步提升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7. 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城市功能转型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城市功能转型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建共享,这要求我区把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城市功能从“生产导向”向“生活导向”转型升级、民生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升级,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公园
26、城市示范区和中优典范区。8. 碳达峰碳中和助推生态价值转化碳达峰碳中和助推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转型发展,成都碳排放强度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区要以坚决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按照成都市总体要求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四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加快提升以生态价值转化为关键的生态碳汇能力,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全域增绿”2.0 版,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先锋城市”, 积极探索建设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8(三三) 生态
27、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随着 GDP 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继续增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区生态环境保护所面对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享有公正、公平的环境权力有更高的追求。目前我区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突出,PM2.5和氮氧化物污染指标未达到二级标准,蓝天治理任重道远,而臭氧指标纳入考核,已成为制约全区空气质量优化提升的新型污染物。地表水方面,随着区域工业发展、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加
28、大,给城市污水处理施加高位压力,2020 年我区水质考核断面全面达标,水质继续改善和提升任务艰巨。土壤风险管控压力大、任务重,污染地块在再发利用环境风险仍然存在。城区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区域声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城市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十四五”大力倡导生态修复协同治理,受城镇化影响河道普遍硬化,生物多样性恢复难度大,河流水生态系统仍需改善。随着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区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水平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 环境污染防治需进一步深入环境污染防治需进一步深入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需要更加突出精
29、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要保持攻坚力度,延伸攻坚深度,拓展攻坚广度。目前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 22 家,主要涉及食品加工、设备制造业等行业。2019 年全区工业污水排放量 150.51 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 5.63 亿立方米,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9提升有一定制约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大。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建设尚不完善,电子废弃物带来的区域环境风险也将增大。 “十四五”期间资源环境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等仍面临高位压力。3. 降碳减排潜力需进一步挖掘
30、降碳减排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十四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减污降碳为重点、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国家将加强低碳绿色发展,为 2030 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做前期准备。降碳减排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区应通过生态环境保护, 以降碳为总抓手, 以 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开展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增强区域碳汇,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供给,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协助推进“碳惠天府”机制建设,为成都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做出贡献。4. 支撑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31、支撑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区域协同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仍需健全,生态环保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增强,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十四五”期间要求强化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和协同治理,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相统筹,做到预防和治理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建立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强化环境监管监测能力建设,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有力的保障。105. 大气环境质量需进一步重视大气环境质量需进一步重视“十三五”期间,我区 PM2.5和臭氧
32、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标准,细颗粒物污染问题突出,灰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时有出现。2019 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 氮氧化物、 颗粒物浓度高于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规定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高于全市均值, 在全市 22 个考核区(市)县中排名倒数第四。“十四五”期间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生活消费性污染加大,与城区改造、产业发展等带来的生产性污染相叠加,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形势依然严峻,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手段相对欠缺,二氧化氮和臭氧已成为空气质量改善的新挑战,大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目标仍然不容乐观。6. 生态环境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非一日之功,
33、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生态文明政绩观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施政行为没有落地。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法律观念差,受利益驱动,偷漏排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尚未根本转变,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行为,公民生态意识缺乏。生态教育起步较晚,学校生态教育缺乏系统性。二、二、规划目标和指标规划目标和指标(一)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1556”
34、总体发展思路为统揽,聚焦“成于中优,华在文商”工作主题,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以未来目光引领城市规划布局,奋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公园城市建设领先区、西部门户枢纽活力区,到 2025 年努力将成华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价值彰显、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高效、区域布局协调、人民生活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典范城区。(二)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战略引领,提高站位战略引领,提高站位。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节点,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布局、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
35、保障措施。充分反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充分反映并服务于新时期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优化生态空间结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问题导向,彰显特色问题导向,彰显特色。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措施和重大治理工程,做到规划目标科学合理,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
36、有效性。充分反映我区地域文化风貌、河流水域特点、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污染特征,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理念,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多规合一多规合一,协调相融协调相融。必须与我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兼容,必须与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积极融合成都公园城市和我区高质量建设“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相关规划和计划。12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共治共享共治共享。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加强政府和企事
37、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三)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以高质量建设“成于中优, 华在文商”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起好步开好局,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38、。到 2025 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步提高,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碳排放接近达到峰值,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融合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四)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到 2025 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蓝绿交织、景城相融、清新靓丽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彰显,生态网络体系、宜居生活体系、绿色交
39、通体系高标准构建,人均绿地面积13位居五城区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高效利用资源,单位GDP 能耗、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以绿色低碳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大气持续改善大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 292 天,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 35 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蓝天常驻。水质稳步提升水质稳步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 93%,消除黑臭水体,十陵(东风渠)和杆塔厂(沙河)出境断面水质达类以上水质,实现碧水环绕。土壤安全可控土壤安全可控。危险废物安全
40、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 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4%,确保土净地美。城市宁静祥和城市宁静祥和。落实成都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0-2022年),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噪声投诉率下降,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好改善,营造安静舒适的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完善。治理体系完善。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率先建成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典范区。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提高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推动全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地见效。景色优
41、美宜人景色优美宜人。建成投用综合性市政公园 12 个、绿道 200 千米、小游园微绿地 100 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公园绿道连线成网、串珠成链。统筹推进 9 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打造 10 处公园城市示范街区、43 个公园式居住小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7.5%,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达到 33%,形成类型多样、全民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14(五)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根据我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 参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成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确定了生态环境
42、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系统保护 4 个方面共 21 项指标构成成华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专栏 1成华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2020 年基准值2025 年指标值指标属性环境质量改善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列(%)76.280约束性2细颗粒物 PM2.5年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37.535约束性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约束性4市控断面水质优于类比例(%)100100约束性5地表水质量劣于 类水体比例(%)00约束性6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94约束性7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建立动态更新指导性8区
43、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贝)54.8(昼间)55指导性生态系统保护9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境内自然保护地为环城生态区面积不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约束性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7.5指导性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12.815指导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12化学需氧量(吨)4106.4*完成成都市下达的任务约束性13氨氮(吨)581.9*完成成都市下达的任务约束性14氮氧化物(吨)203.5*完成成都市下达的任务约束性15挥发性有机物(吨)113.7*完成成都市下达的任务约束性绿色低碳发展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完成成都市下达的任务约束性18单位地
44、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4*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指导性19非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20指导性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22.994.5指导性21新建绿色建筑比例(%)6870指导性*代表 2019 年数据15三、三、重点任务重点任务(一一) 秉持秉持“两山两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调整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转型。到 2025 年,成华区力争成为成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35 年,基本建成
45、全国绿色发展典范城区。1. 构筑绿色发展格局构筑绿色发展格局(1)严格生态空间管控严格生态空间管控落实中心城区核心区空间规划落实中心城区核心区空间规划。配合市级部门开展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全面开展成华区公园城市总体城市设计与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形成分级分片管控机制。科学调度开发强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高品质塑造城市空间;通过提升城市配套能级,促进产业升级,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发展新经济,疏解城市人口,升级人才结构;通过建设慢行系统、宜居水岸、天府绿道,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实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立足区域生态资源分布和城市建设布局现状,构筑“一区三河多园
46、”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三生空间,将以“一区三河多园”为主的生态绿地绿道、公园、河流水系划定为生态空间,将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等划定为生产空间,其余区域划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融会贯通,生产空间集中分布且严格限制范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回归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和生活导向, 加快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区。划定划定“三区三线三区三线”。按照“三生统筹”“多规合一”原则,划定“三区三线”。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纳入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 年),由16成都市统一编制完成,根据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并制
47、定相应的管制规则。我区耕地目标保有量为 12000 亩,其中 2017 年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5841 亩,现国家正在组织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最终我区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以核实整改的结果为准。成华区沙河二、五水厂饮用水源地划入成都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专栏 2成华区成华区 2020 年年“三区三线三区三线”划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区域。本区土地面积 437.7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04%。主要分布在环城生态区内的龙潭街道、青龙街道。-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 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
48、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本区土地面积 1075.0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93%。-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本区划定面积共计 8558.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9.06%。-其他用地区其他用地区:本区面积 754.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97%,主要包括环城生态区部分交通水利用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范围面积为 437.77 公顷,分布在龙潭街道、青龙街道。-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49、成华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主要依据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确定的成华区 16.23 平方千米由农用地和园林绿地构成的生态用地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东北部,分为北郊、丛树和外环三个片区,涉及龙潭、青龙 2 个街道 16 个社区。-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规划用地安排,结合成华区城镇用地实际,区级规划划定规模为 10388.58 公顷, 主要包括成华区的城镇规模边界及其在环城生态区内弹性空间的所在范围。保护生态功能重点区域保护生态功能重点区域。优化城市通风廊道,一级风廊严控边界,需逐步腾退污染产业,新建用地严控开发强度;二级风廊和区级风廊廊道内严控开发建设,城市建成区内原则
50、上应全域增绿;新建地区应严格控制高度强度,采用利于通风的空间模式;建设完善区域通风廊道系统,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管控区域蓝线绿线管控区域蓝线绿线。严格保护成华区“一湖三河十一渠”的水网体系,府河、沙河、东风渠等城市蓝线范围内,严禁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17求的建设活动,以及其他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不得进行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因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确需调整绿线的,应保证绿线的结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