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docx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5678616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能在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并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3.经历观察、操作、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何概念的认识方式和几何结论的归纳方法.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能在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并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

2、一 创设情境【复习回顾】如图,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对顶角:1和3,2和4邻补角:1和2,2和3,3和4,4和1【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回顾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三线八角”做铺垫回顾并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复习回顾,为讲解新知做铺垫. 便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环节二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的情形怎样呢?分析: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直线AB、CD被截线直线EF截线问题: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几个角?分析:“三线八角”【合作探究】观察1与5的位置关系.同位角:在直线EF的同旁;在直线AB、CD的同一侧.【

3、合作探究】图中的同位角还有哪些?图形特征:在形如“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合作探究】观察3与5的位置关系.内错角:在直线EF两侧;在直线AB、CD之间.【合作探究】图中的内错角还有哪些?图形特征:在形如“Z”的图形中有内错角.【合作探究】观察4与5的位置关系.同旁内角:在直线EF同旁;在直线AB、CD之间.【合作探究】图中的同旁内角还有哪些?图形特征:在形如“U”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归纳】归纳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结构特征.【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小组交流合作,观察思考兵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总结出同位角、内错

4、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三应用新知【典型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 1与2, 1和3,1和4各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2) 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解:(1)1和2是内错角,1和3是同旁内角,1和4是同位角.(2)如果1=4,由对顶角相等,得2=4,那么1=2.因为3和4互补,即4+3=180,又因为1=4,所以1+3=180,即1与3互补.【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

5、学的严谨性.环节四巩固新知【随堂练习】1.下列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BCD答案:D2. 如图,根据图形填空:(1)1和2是直线_被直线_所截形成的_角;(2)1和3是直线_被直线_所截形成的_角;(3)1和4是直线_被直线_所截形成的_角答案:(1)AB、CD;EF;内错.(2)EF、EG;CD;同位.(3)EF、EG;CD;同旁内.【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给与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自主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环节五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脉络.环节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教科书第9页习题5.1第11题课后完成练习.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