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5679013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默写两首古诗。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四单元篇章页上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引导:林则徐是我们所熟知的禁毒功臣、民族英雄,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预设:告诉我们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

2、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过渡: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怀啊!像这样的爱国诗人、爱国诗句还有许许多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先学习前两首。(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爱国情怀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营造爱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相机板书: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

3、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生字“仞(rn)”“岳(yu)”的读音。3.集中识字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点拨:(1)“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2)“岳”,指华山。出示华山图片,感受华山的高大巍峨,从而理解“五千仞岳”就是指华山高耸入云。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吧!4.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王昌龄 (?约

4、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2.探究过程(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2

5、)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2)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说一说,从军行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小组派代表回答。(3)引导:你能说一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插图画了什么吗?预设:一个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时分,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出家门,望着远方丢失的大好河山,悲痛不已。追问: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小组派代表回答。4.成果展示(1)从军行字词

6、梳理:长云:漫天的浓云。暗:使昏暗不明、使黯淡。遥望:遥遥相望。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之漫长。诗意梳理:题目大意: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诗歌大意: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字词梳理: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泪尽:眼泪都流完了。南望:远眺南方。诗意梳理:题目大意:一个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时分,诗人走出门,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凉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是写诗的时间,“出篱门”是作

7、诗的地点,“迎凉有感”交代了写诗的原因。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可以把时间、地点、原因分开强调,以此来准确断句。(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歌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2.探究过程(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2)结合补充资料,小组交流。(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我们先来探究从军行这首诗吧。读前两

8、行诗,圈出其中描写景物名称的词语。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青海湖上漫天的浓云,阴云密布,烽烟滚滚,使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读到“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时,仿佛看到了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点拨:用“暗”“遥望”与五个描写景物名称的词连缀成的画面,给人以荒凉、孤寂、辽阔的感受。在一、二两句中特别提到了青海和玉门关这两个地点,结合资料说一说雪山为什么是黯淡的?又为什么是孤城?补充资料: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二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

9、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戍边将士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阻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守护河西走廊,这里地域广阔,荒无人烟,天气严寒,冬天飞沙走石,夏天炎热难忍。预设:雪山原本是积雪覆盖着的,可是此刻漫天的乌云、涌起的滚滚烽烟却使得雪山都黯淡了。同时,将士们常年戍守边疆,生活是孤寂与艰辛的,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心情也是黯淡的、孤独的,所以这里说是孤城。点拨:从“暗”这个字中,我们读懂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与艰苦。抓住一个“孤”字,我们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内心。(板书:环境恶劣 生活艰辛 内心孤独)边塞环境是多么恶劣,戍边战士是多么艰辛呀!朗读一二两句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10、?预设:低沉、缓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尽管戍边生活艰苦,可是,战士们有没有想过放弃呢?请再读读三、四两句,想一想,此刻,你的眼前又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边疆黄沙四起,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可战士们却仍旧在英勇战斗的画面。点拨:一个“黄沙”描绘了边地之荒凉;一个“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之漫长;“穿金甲”更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战争是多么激烈啊!诗人用短短的七个字,概括了战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这其实是在写铿锵悲壮的沙场事。(板书:铿锵悲壮的沙场事)预设2:读到“不破楼兰终不还”时,

11、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画面。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点拨:戍边战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决心,这是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板书: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预设:铿锵有力,坚定豪迈。这首诗一二两句写边塞景,三四句叙沙场事,通过“景”与“事”的融合,借景抒情,抒发了将士戍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尽管边塞环境恶劣,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异常坚贞。读前两句时语调要低沉、缓慢,读后两句时,语调则要铿锵有力、坚定豪迈。现在,就请你再来读一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吧。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诗歌。(2)秋夜将晓出

12、篱门迎凉有感引导:关注“三万里”“五千仞”,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预设:从“三万里”和“五千仞”中,我感受到了黄河非常长,华山极高极高,这样的大好河山让人感觉气势雄伟。点拨:黄河、华山,这一横一纵两处景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雄伟,河的壮丽。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令人不由得生出一种自豪之情。(板书:山河雄伟壮丽)引导: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遗民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预设:从“泪尽”“南望”“又一年”等词语中可看出遗民十分悲愤、失望。 结合补充资料说一说:遗民为何悲愤、失望? 补充资料:1127年,靖康之耻后,宋徽宗第九

13、子康王赵构南逃,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南宋建立后,与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互有胜负,疆士维持在淮河一线。 预设:他们本来是宋朝的子民,现在却生活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每天都往南望,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快点打败金人,可以早点收复失土,可是他们望了一年又一年,却迟迟等不到南宋王朝的军队。点拨:一个“泪尽”,写出了辛酸,写出了痛苦。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多年了。多年的流泪,确确实实是“泪尽”啊!这一个“望”字,不仅仅是百姓们翘首南望的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期盼,望了一年又一年,期盼了一年又一年。这“望”里有“南

14、望王师又一年”的失望,也有依然“南望”的期盼。(板书:遗民悲愤失望)引导:从“泪尽”和“望”中,你们读到的仅仅是遗民的内心吗? 预设:诗人写这首诗时身在南方,这里的遗民,只是诗人想象中的人物,其实诗人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年复一年盼望王师北伐,收复失土。引导:原来“泪尽”不仅是遗民的“泪尽”,也是陆游的“泪尽”;这“望”更是陆游的“望”啊!这“泪尽”里有失望,这“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望”里是否也仅仅是失望?请结合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谈谈看法。预设: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的。临终前,依然没有绝望。可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这一“望”,除了失望,也还是抱着一丝希望的,希望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点拨:

15、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一个“望”字道出了诗人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转百回的复杂心情。(板书:诗人失望而不绝望)引导:请你再次朗读古诗,想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神情、心理活动等,说一说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预设:读前两句要读出自豪、激动的感觉,体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后两句应该读出一种悲愤、失望,但又不绝望的感觉,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整首诗。(3)四人一小组比较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写法和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预设: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后叙事,借景抒情,都表达了炙热的爱国情怀。(板书:强烈的爱国情怀)

16、不同点: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将士生活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誓死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朗读的时候由低沉缓慢转向坚定豪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诗人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朗读的时候由激动自豪转向悲愤期盼。4. 情境背诵反复朗读,尝试背诵。(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2)播放两首诗情境课文(背诵版),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想象画面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四、书写指导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仞、

17、岳、摩、遗”4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点拨:(1)“仞”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2)“岳”是上下结构,注意上部最后一横拉长,下部“山”字写扁中间放。(3)“摩”是半包围结构,麻字头的撇要拉长。(4)“遗”字写得时候要先写“贵”,再写走之旁,外窄内宽。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五、课堂小结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以身报国的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就是责任!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默写两首古诗。【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河雄伟壮丽 遗民悲愤失望诗人失望而不绝望环境恶劣 生活艰辛 内心孤独铿锵悲壮的沙场事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强烈的爱国情怀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