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诗三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5679055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三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三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诗三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诗三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4.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2.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1个字。(2)指名背诵马诗。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读懂了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于谦和郑燮两位诗人

2、又借助事物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志向呢?2.引出古诗,明确题意。引导:读读诗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预设1:“吟”是赞美、吟诵的意思,所以“石灰吟”就是对石灰的赞美。预设2:“竹石”就是长在石缝中的竹子。过渡:的确,这两个诗题就点明了今天两位诗人所咏叹的事物,那么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笔下的石灰吧!(板书:石灰吟)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以两个新事物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注释知大意,了解石灰特点,体会作者情怀。2.探究过程(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2)学生抓住关键词

3、明确石灰特点,并结合作者生平体会其情怀。(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结合注释,明确诗歌大意。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畅谈、质疑,小组派代表回答,师随机指导。成果展示:字词梳理等闲:平常。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诗意梳通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过渡:了解大意后,就让我们一起去领悟这场对石灰的盛誉吧!(2)学生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特点。引导:默读石灰吟,想想诗人所吟诵的石灰有什么特点?诗中用哪些词

4、语描写了石灰的经历?预设:千锤万凿引导: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 预设:不是的,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追问:那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石灰石被采石工人千锤万击,我感受到了石灰石锥心般的疼痛。烈火焚烧引导: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预设:刚刚经历过千锤万击,又有烈火焚烧,但依旧从容不迫。粉骨碎身引导:烧过的石灰石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有同学知道它是如何变成石灰粉的吗?预设:我知道,把水泼在上面,它就会沸腾然后粉身碎骨。追问:原来石灰是经历了这么多痛苦的过程才产生的,那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

5、想一想面对如此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预设:“若等闲”,这个词让我想到了毛泽东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石灰的眼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都是平平常常的事。引导: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你能找到吗?预设:“浑不怕”,哪怕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追问:石灰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你知道是什么吗?预设:石灰这么做的目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洁白的石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引导:此时,你有何感想?预设:我非常敬佩石灰,它不怕困难,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我觉得石灰有无私奉献的特点。点拨: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了解了石灰的这些特点。(3)了解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过渡:通过上

6、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我们或许会对诗歌有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诗人几岁写的这首诗吗?预设:据说是十二岁时写的。引导: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诗呢?预设: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虽然他当时只有十二岁,但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引导:是啊,长大后,他的确小有成就。现在给大家看一个他做官的故事,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资料补充:两袖清风的故事于谦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做了监察御史。

7、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山西巡抚,但他衣食住行仍很俭朴。明宣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他以权谋私,贪得无厌。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预设:我觉得于谦坚持清清白白为人,堂堂正正为官。引导:再后来,瓦刺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打退了敌人。后明英宗

8、回来后,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会如何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呢?预设:吟诵自己写过的石灰吟,来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节操。小结:是啊,石灰吟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还在用石灰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来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节操。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利用已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竹石,明特点,系生平,悟情怀。2.探究过程(1)小组合作,朗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古诗的大意。(2)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3)小组代表

9、发言,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竹石。(板书:竹石)(1)请大家先利用语文书上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来说说古诗的大意吧。成果展示:字词梳理任:任凭。尔:你。诗意疏通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知道了诗意,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体会竹石的特点。预设:咬定:竹子像牙齿一样咬住青山,一个“定”字说明竹根是牢牢扎根在石缝中的,能看出竹石刚毅的性格。立根:竹子扎根于破裂的岩石中,环境的恶劣更能显示它顽强的生命力。千磨

10、万击:竹子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磨难,却一直不屈不挠。引导:这样的竹石,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呢?预设:不屈不挠、坚贞不屈、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等。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诗人借竹石抒发了什么样的志向?预设:我收集到了一则郑燮为官时的故事,他在荒年开仓救灾,后又把饥民的借条用一把火烧掉,因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我感觉到他非常清廉耿直,就像这竹子一样,刚正不阿。点拨: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首竹石。借竹子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小结: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诵读这首诗。4.情境背诵(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

11、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2)开展“借情景图背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学生根据诗中所咏叹的事物,再联系学习过程中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尝试背诵。设计意图:本课第一首石灰吟,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从找关键词入手,明确事物特点,而后又联系诗人生平事迹来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首竹石,则放手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两个自学提示为媒介,让学生自己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古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落实语用。三、书写指导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锤、凿、焚”3个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点拨:(1)“锤”左右结构,右半部分四个横画中第

12、二横最长,且注意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2)“凿”“焚”上下结构,注意“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里面有两横不能少;“焚”上面“林”字的最后一笔变捺为点。2.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四、课堂小结石灰吟和竹石两首诗,一首借石灰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一首借竹石表现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凛然傲气。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深得诗人们喜爱,我们也可以在平常的写作中试一试。五、拓展延伸过渡: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它与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预设:相同之处:这首诗也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之处:主题不同,这首诗诗人借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来表达自己坚强高洁的高尚情操。设计意图: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板书设计】石灰吟 竹石 托物言志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