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32130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绪 论 (2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教学方法: 讲述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 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一、基本概念:语文教学法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二、学科的建立:1、 它的建立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要(P13页)语文教育是社会、民族以及个体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教育,它对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好地传播科学和文化起着日益普遍而又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的语文

2、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科学领域中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为了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门崭新的语文教育学,从更高的层次对语文教育加以研究。2、 它的建立是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P35页)我国的语文教育,曾经发生三次历史性的转变,20世纪初,20世纪初,我国语文单独设科,并因此实现了语文教育由古代的“文字型”教育向 “文字语言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20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的语文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而今语文教育正在实现向“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语文教育的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展,语文教育观念、语文课程

3、设置、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许多问题都是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法”所无法涉及的,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全貌和运动规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3、 它的建立是教育学科发展和语文教育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当代科学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二学科内部的高度分化。语文教育学既是语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又是教育学本身向纵深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建立符合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就语文教育理论本身发展来看,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论述语文教育的理论著作,只是在有关教育

4、的论着中有零散的论述。直到20世纪,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才经历了由一般教授法到本学科教授法,再到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直到语文教学论以及今天的语文教育学的发展。由于语文教学法学科侧重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加上其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为主,也束缚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使之更趋科学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三、学科的研究对象(P69页) 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是以学校语文教育为重点的整个语文教育现象。四、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一) 性质 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二)特点1、 实

5、践性2、 综合性(P911页)五、学科的结构体系 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系统 语文教育目标语 总体方面的研究 语文教育历史 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文 语文教育比较 语文教育评估教 语文教科研 语文德育 语文教学系统 学 学校语文教育 语文智育 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法 语文美育 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结 本体方面的研究 社会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 语文教学卫生体 家庭语文教育 课外语文教育 语文知识教学系 语文教育对象 阅读教学 主体方面的研究 写作教学 语文教育者 听说教学六、语文教学法的研究方法(P1113页)1、哲学原理研究法;2、跨

6、学科研究法;3、历史文献研究法;4、比较分析研究法;5、观察调查研究法;6、经验总结研究法;7、实验实证研究法等。第二节 学习语文教学法的意义和要求一、意义这门课旨在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教育理论基础,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中文系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对于树立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正确理念,增强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信心和决心,形成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这门课的考试成绩和教育实习的成绩,对就业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二、要求这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实践很重要,考试有教学实践题,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

7、实习。学习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 听认真听课,做笔记,还有听教学观摩课、看教学录象等;2、 说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上台亮相,小实习(微格教学)等;3、 读通读教材及参考资料(专着、杂志等),通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参等;4、 写作业、心得、听课评议、论文、教案、作文等;5、 练练基本功(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朗读,写作等),课件制作,模拟教学等;6、 用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思考题: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你将如何学好这门学科?第一章 语文教育的本质(4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语文教育的历史,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教学

8、方法: 讲述、讨论、自学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 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一、语文教育的涵义(P14页)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我们所说语文教育,就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二、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P1516页)由于语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语文教育几乎是与人类的教育活动同时产生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独立设科,尤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论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结合在一起的。三、20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P1622页) 从20世纪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诞生至今的一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

9、)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1 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校,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会同沈成浩、徐基德等人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该院有学生40余人,分大、小两班,所开学科包括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该院所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是我国民间萌生现代语文教育之始。清末维新派呼吁废八股、停科举,客

10、观上也促成了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废科举,着手兴办新式教育,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将基础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设 “字课”、“习字”、“读经”、“作文”、“读古文词”、“词章”等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些科目,在学科性质和地位上,已接近于后来的语文教育学科。只是由于这个学制本身还不够完备等原因,未能正式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元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

11、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史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均设“读经讲经”等科,此外,初等小学堂还设有“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则设有“中国文学”科。这里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以及“读经讲经”科,已经具有了后来的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教育学科的特征。一般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以及“读经讲经”等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

12、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注音字母化等语文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随着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1923年9月,公布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国语、国文课程纲要,从此,语文学科教育开始被置于一个要求比较明确而

13、相对形成一个系统的基础之上。(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修订(19271949)1927年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一党专政,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的政策,把教育作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提出了“党化教育”方针。但由于在国民党内部缺乏统一的解释,更是遭到了进步人士的猛烈抨击,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以“三民主义教育”代替“党化教育”,1931年9月,又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但对后来语文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统治区的

14、教育日趋衰落,并随1949年大陆的解放而结束。从1929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陆续颁布与修订了5个中、小学国语、国文课程标准。这些国文、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的颁布,表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期间,随着语文研究的不断进步,很多语文进步的成果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如提倡语体文,要求小学一律用语体文进行教学,不准采用文言教科书。初中教科书,除“国文”得兼用文言语体外,一律须用语体文编辑。初中入学考试不考文言文把原“注音字母”名称改定为“注音符号”,并通令全国遵行。教育部组成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编辑有关注音符号的必要的书籍,1935年1月2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开会商讨编辑简体字以

15、及注音符号推行问题。2月,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特定本年为“国语建设年”。举办全国电台国语演讲会。行政院通过推行简体字办法三项:公布简体字表;酌定分期增订办法,采纳各方意见,逐渐补充简字数量;强制适应范围,暂限民校课本、民众读物、小学课本。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有简体汉字324个。同时公布推行简体汉字9条。自1936年1月起,上述范围新编课本、读物不用简体字者不予审定。还规定初小一年级入学,先授注音符号,练习纯熟后,再授汉字正文。并规定:“自民国二十五年一月起,凡编辑儿童及民众读物者,律用注音汉字印刷。”1944年3月19日至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扩大国语运动周”,教育部

16、印发国语运动纲领5条,并通令各省推行注音汉字、注音符号,实行国家读音标准化,统一全国读音。很明显,语文研究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解放区的语文教学从1927年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苏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期间,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语文教育,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指引下,通过对旧的教育体制、课程、教材和教法进行改革而不断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在东南地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30年代以后在西北等地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这些地区的语文教学,较彻底

17、地实现了五四运动前后提出的主张,并结合地区和战时状态的实际,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实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了比较科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二是编写出像中等国文这样既重视语文本身的系统性、教学步骤的科学性,又密切结合实际的教材;三是推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四是涌现出胡乔木、徐特立、辛安亭等语文教育改革家。解放区的语文教学对建国后的语文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四)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新生时期“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1949195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大

18、的转折时期,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性质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从此进入了当代语文教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对学校教育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要求,中小学继续沿用“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对中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同时,我国学习苏联的教教育理论与经验,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代以往的“课程标准”等来规定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从1953年到1957年,在中央教育部的领导下,中小学普遍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了要求的标准,统一了教学的内容,统一了教学的过程,较好地落实了社会主义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从而保证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新生。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

19、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拟订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语文、高中语文,以“语文”取代以往“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自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语文教学的新时代。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课本,在编辑大意中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

20、、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文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叶圣陶在1964年答滕万林中,曾进一步解释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文”密不可分,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深化。张志公指出:“过去的国语,给人一个印象,似乎只指口头语言;国文似乎只指书面语言,甚至只指文言文。把书面语言

21、和口头语言截然分开,成为几乎全不相干的两回事,或者,教学里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口头语言的训练,这都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极其严重的毛病,最不足取。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了上述那些弊病,很有好处。”总之,以“语文”命名该学科,体现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与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更能准确地体现这个学科的性质,也更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言文一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文轻语的纠正,也是对国语国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建国初期,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而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为了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响,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更好地建设

22、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共中央提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1953年以后,对中小学教育的整顿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苏联教育经验的借鉴,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生搬硬套的偏向。这时期,标志着语文教育发展的还有:1949年8月,由叶圣陶先生拟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稿(内部传阅)。它汇集了清末到建国前半个世纪中一些资深语文教育专家的经验,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前夕足以概括近半个世纪语文教学发展成果的重要文件。后来就成为建国后编写第一套语文教科书的依据,并对建国后教学大纲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

23、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2年,教育部拟订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1953年,学习苏联,推广“红领巾教学法”;1954年拟订、1956年正式推出的“暂行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要求加强“汉语教学”。1955年1956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包括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不设汉语)编写了汉语、文学教材,1955年秋在部分中学试点,1956年全面实施汉语、文学分科教学,1958

24、年受政治运动的干扰突然宣布停止。语文分科教学经历的时间虽短,但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此外,普通话的推广、标点符号用法、新华字典的出版、简化字等,也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推广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五)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19581976)1958年开始,我国试图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但在“左” 思潮的影响下,停止语文分科教学,开展了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大革命”,以生产劳动代替文化学习,发动群众办学,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群众运动。语文教学改革受

25、“教育大革命”的影响,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有所下降,经过1961年和1962年的调整,才逐步走上正轨。1963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建国后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认识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生产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语文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国的语文教学也逐步处于被“革命”的地步。大学招生进行文化考试被污蔑是“复辟”。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课改为政文课。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1973年6月30日,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青、生产队长张铁生在参加高等学校入学文化考试时,交了白卷。“四人帮”一伙把张铁生捧为“反潮流英

26、雄”,在全国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样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1973年11月,北京日报社先后收到一个小学生的两封来信。报社到学校了解情况,并收集整理了这个小学生的日记,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在报社内部刊物登了出来。这个小学生的信和日记,主要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一些矛盾和不同看法,纯属师生之间正常的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四人帮”声称“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责令教育革命通讯加“编者按”发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也先后加“编者按”发表了这个材料。顿时,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浪潮,一时无政府主义进步泛滥,一些学生以不读书为荣,以为破坏纪律、反对老师就

27、是反潮流,给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小学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生流传的口头语是:“反正下乡种庄稼,何必刻苦学文化”;“学会数理化,还得拿钉耙”;“日光大学地球系,读不读书没关系”;“城里都下来啦,还念书干啥”。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实行无语教课法,上课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写,写完就走,因为太乱,没法讲课。” 1958年到1965年,我国的语文建设主要围绕着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的落实进行。其间,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不但做了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而且在理论探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的进步。使语文教学尤其是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

28、发展。(1966年到197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全国的学术研究陷于瘫痪,语言文字的研究也随之全面停顿。)(六)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发展时期“多纲多本”的语文教育(1977200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伴随着整社会教育的进步,语文教育从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到语文教材建设、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调整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都进入到个新的改革发展时期。这时期语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改革的复苏阶段(19771978) “文革”使我

29、国的语文教学遭受极大的破坏。“文革”结束后,我国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当时人们一心想把教育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样子,大家急于补课,提出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方针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理想,注重语文知识教学。当时人们认为,语文书越厚、练习越多、考试越难,就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高考的恢复,1978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编了新的教材,但要求明显偏高,有80%学生不适应。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对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了言辞激烈的批评。文章指出:“中小学语

30、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吕叔湘的这篇文章,被语文教学界誉为“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语文教学界,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吕叔湘等人的号召下,积极地从困境中奋起,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反思,潜心研究,探索前进,锐意进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开始

31、复苏。(二)改革的初始阶段(19791983)这时候,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例如我国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不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人们惊呼已经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而我们的现状呢?1979年11月至12月,为了了解语文教学的实际,确定好今后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方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曾赴福建和四川两地,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对学校和社会各界中学毕业生在语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的结论是:低、差、窄、弱、缺。(1)语文水平低下,不能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2)语文

32、基本功太差。具体表现为:书写混乱;错别字惊人;不会用标点;不会记笔记;不懂行款格式;不会拼音、查字典;不会朗读;不会说普通话。(3)知识面狭窄。教学只是围着课本转,而课本的内容又不丰富,学生的眼界十分狭小,知识贫乏得很。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主要原因是课内作业连篇累牍,堆积如山,全力以赴都难以应付,更没有时间开阔眼界了。(4)理解和表达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差;对于篇文章,只认识里面的字,却不知应该怎样分析;对于理科课程中的应用题、证明题,不能准确理解其要求含义或行文表达不清。口语表达能力力差。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很少,即使指名回答,也多是吞吞吐吐,说不明白。书面

33、表达能力差。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法,写出比较通顺的文章;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就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5)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欠缺。大家意识到,我们的语文教育还相当落后,同时,语文教育仅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已经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基于这个认识,语文教育界兴起了语文教学改革浪潮,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学刊物,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育改革家、理论家和名师,出现了众多的语文教改流派和教改口号。(如吕型伟的“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于漪的提问激疑教学法,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法,钱梦龙的“

34、三主四式”导读法等等。)这时的教改主要侧重于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开始受到关注,而提问教学法更是风靡一时。(三)改革的发展阶段(19831985)这个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的经济更加繁荣、科技更加进步、教育更加发展。在这种氛围之下,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是日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语文教改开始由城市向农村铺开,由少数学校向大面积提高发展,由单一的、局部的改革转向整体的改革。无论是黄河上下还是大江南北,都纷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探讨到语文教材的编写,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到各项实验的逐步深入,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除此之外,

35、由于“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传入我国和标准化考试的推行,这个阶段语文改革发展又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一是实行大语文教育,突破了语文教学局限与课堂45分钟的封闭状态,开始注重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和参与课外语文活动;另一个特征是探索语文教学的结构,追求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序列化。许多教师以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为突破口,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实验。如上海陆继椿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实验;北京刘朏朏、高原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实验,章熊的“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实验;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实验,欧阳代娜的“语文教学内容序列化”实验;等等。另外,有的单位还进行了语文标准化考试实验

36、,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如北京师范大学研制了“初中文言文复习系统”计算机教学软件,能让学生在两三个小时内把初中的重要文言实、虚词复习一遍,提高教学效率。有的学校还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程序教学实验或进行一般读、写教学。以上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往往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嵊县中学自1984年开始进行情境图示教学改革实验,借助绘画、幻灯片、录音、音像、电子计算机等媒体,把形、声、情、境、理融于一体,把文学、音乐形象和视觉形象有效沟通,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殊情境。另外,有些学校也在实验中摸索出在语文学科实行电化教学的原则和过程,原则有选择时机、灵活运用、建立常规、考虑条件等,教学过程为组织上

37、课一板书课题一启发谈话一呈现教材一收集反应一矫正强化+布置练习。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适应了科技发展,增强了直观性和信息的活动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与推广。(四)改革的深入(反思)阶段(1985年以后)语文教育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人们发现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吕叔湘在1978年提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1987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用两年的时间,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27所学校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采用分级分层整群随

38、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学校572所(分布在15个省、市、自治区)、教师2893人、学生49260人。通过水平考试、问卷调查、典型调查、专题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取得数据一千多万个;然后运用数理统计、教育测量的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比较可信的数据和结论。水平测试(包括阅读、写作、听力、说话和朗读)的试题题型新颖,覆盖面宽,既测定了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测试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听说读写)水平。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初中学生语文成绩偏低,就知识和能力来看有如下缺陷: (1)对字的书写和应用能力差。由于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在某些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偏深

39、偏难,而对字词的书写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有所忽视,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字的书写和应用能力的下降。许多学生基本功差,错别字多。虽然对“颊、鼻、鬃”这样的字学生能够认识,但是“鬃”字只有55的会写,“颊”字只有37的会写,常用的“鼻”字也只有65的学生会写。有的学生连起码的书写指导训练也没有受过,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正确的笔画、笔顺。(2)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差。由于在教学中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课堂上听得多,记得少,想得少,课后也是死记硬背。测试调查中,学生文言文词语的得分率(0735)明显高于语体文(0542),而当要求他们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得分率就下降

40、了。语体文句子的测试成绩,语法结构分析的得分率略高于句意理解,语句表述则远远低于这两项。词语的检测,构词不如选词,选词不如释词。语法、修辞和文体知识,填空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综合题。在条理层次的辨析上,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指出某篇文章内容的前后次序能不能掉换并说明理由,结果有79的人可以看出前后次序不能掉换,但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直觉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47的学生能说出理由。(3)写作水平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据测试,在抽查的1722篇作文中,审题正确的只有29.2,欠妥和不当的分别是588和12,合起来超过70。在材料的取舍上,取舍得当的只占269,取舍片

41、面和不会取舍的则分别占426和305。在命题作文中,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薄,语言刻板,尤其在议论或说明事理时,多数学生的作文论据不足,论证角度单一,有32的作文空洞无物。(4)社会应用能力差。成绩统计表明,学生在包括数学公式与物理现象的简洁语言表达、招考启事阅读、汇款单填写、黑板报稿写作、电话内容传达以及对测试题的评价发言等在内的语言文字社会应用能力方面,成绩普遍较差。在数学公式与物理现象的简洁语言表述方面,通过率只有37;在填写汇款单方面,只有11%的学生填得完全对。就连上海市这样经济、文化一向比较发达,学生的接受、反应能力一般比较强的地区,应试学生在上述试题“汇款人简短附言”一栏的得分率也只有

42、44。这次调查呈现出的“四差”状况,比较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状况、语文教学工作状况等,为语文教学改革和决策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同时,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提问教学法,虽然对改变满堂灌,活跃课堂气氛是有益的,但推广开来,问问答答,演变为很少讲解的“满堂问”,而且它涉及的仅仅是课文小语境,只是围绕课文将一连串问题绕来绕去,既无“大气”,也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关于天花板的提问,孔雀东南飞、林黛玉进贾府的问题等;更有许多是使课堂僵化的程式化的提问)以重双基、求序列、探模式、定标准 为内容的语文教育科学化改革,忽略了“人”,语文的“人文性”不见了,语文

43、教学的艺术性没有了,课堂教学显得没有活力,没有生气。人们发现,语文教育还有非系统的一面,(如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等)按语文知识能力结构所设计出来的目标体系也并不容易按部就班地操作。还有重视了能力、智力,却淡化了语文的德育,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等等。这一切,都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另外,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纲领和蓝图。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同年7月1日起实施。1986年6月,为了培养合格人才,积极组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教委成立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权威性的

44、教材审定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国家教委聘请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该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审定全国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各学科教材审查中提出的问题;指导优秀中小学教材的评选工作。)从此,中小学的教材建设由过去的“编、审合一”改变为“编、审分开”,这就为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走向“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1月8日,国家教委发出的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

45、的意见。1990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要求从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1993年秋季开学后,全国小学和初级中学将逐步使用新编的各科教材。新教材是本着既统一基本要求,又能适应城市和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编写的,同一课程有多种教材,由地方和学校选用;选用工作,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进行。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46、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11月,国家教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减轻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的出路在改革,要求学校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严格课时,控制考试。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代表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还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前面提到的许多问题和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人们对语文教育改革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47、1997年年底引发的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正是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深入反思的反映。 (七)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2001)1997年年底引发的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这些文章不仅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成绩,而且检讨了现行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这些问题,几乎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大体说来,主要是针对学科性质认识的分歧,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内容无所依,课程目标不明确,教材编写问题重重,教学方法僵化、教条化,考试制问题教师问题。此外,还有如语文课的性质问题、教学目的和任务问题、教学手段现代化问题、汉语文的特点问题、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问题、识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