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53095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义教材选文博大精深,徜徉于其中,会使人看到生活的真谛,看到奋斗的希望,会使人心灵得到慰藉,感受情感的升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积极因素,着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功能教育应培养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一目的,忽视人文教育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一次在一所中学调研,正巧碰上应届毕业生回校看望教师。这位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骄子当年语文成绩名列学校第二,然而他却对教师说:“老师,我们上大学后再也不用学语文了。”这句话包含

2、着他们学习语文的辛苦与无奈,摆脱了语文似乎摆脱了一份沉重的负担,我想,这也许是现在多数学生的共同心态。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问题主要是教育者更多地性意了应试的要求,而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成词语训练、语言规律探索;将一篇篇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文章整齐划一,统一要求,统一理解。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面对这种亟待改变的语文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精神价值”,还给学生精神享受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舞我们,宴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

3、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可见人文教育多么重要。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成果是全部知识遗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剩下的那些东西”应该包括健全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具有多个层面,一般认为健全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想、意志、情感的统一,健全的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健全人格的形成主要依靠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各个层面得到和谐发展。(一)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品质的发展。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个性,它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

4、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下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的个性存在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往往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这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个性品质上具有优越的条件,由于教学内容特点决定,语文学习而要投入真情实感,应该投人主观评价。面对同一首沁园春长沙再现作者位应杨子洲

5、头的画面会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个玛蒂尔德,有人会同情,有人会鄙视; 面对荆轲刺秦王,是对是错也会莫衷一是。记过再创造,学生可以形成独特的创造品质;通过情感投人。学生可以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主动地思考评价,学生可出形成独特的判职能力。这些个性品质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也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没有审美意识的人,很难积极地投入生活。也很难创造生活。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审美意识正是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

6、学生人文价值的实现,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必然会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一面对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那醉人的绿”,每一个学生在欣赏品味之余,都会心驰神往;面对高尔基笔下的那个为了儿子,为了革命而勇敢献身的母亲,每个学生的心灵都会被震撼;面对艾青笔下的大堰河,那种身处艰难而又能以“笑”面对一切的乐观精神,一定会使学生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一切既是语文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的前提。在教学中适应学生趋美的需求,主动引导学生挖掘这些

7、审美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必然会有利于学生用美意识的提高,使之能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三)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强调、“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母有具有开发创造力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由此可见,教育是决定学生未来创造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的意义,在于表达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抒发作家的社会理想。阅读作品则是读者对这种认识和理想的一个再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行发独特见解的欲望,可以使学

8、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创造。例如,有的教师教学雷雨时;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周朴园的认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究竟是希望侍萍死去还是活着?他对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些新颖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发展了创造力。苏联教育家苏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担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一个值得创造的人,才会创造生活,创造未来,这种人才的培养来要人文教育。二、语文教学术人文教育的实施(一)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l.捕捉审美因素以培养审美意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即审美

9、)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清晰目标”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作的眼光 充实体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叶老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说明,语文教育离不开审美教育。鲁迅先生说:“美术家固然有精熟的技工,但又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现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又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鲁迅先生强调了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关键在于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和人格,同样作为艺术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也浸润

10、着作家的理想和人格。在教育中如果能够善于捕捉文章中的这一审美因素。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短篇小说药的主题在教学参考书中被归纳为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而导致革命失败。如果教学中只强调这一主题,就会忽略小说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细节。那黑夜中观看杀人的场面,那滴着山的人血馒头。那阴冷的坟场一面对在祝福的鞭炮声中走投无路的样林嫂,面对又穷又留的孔乙己,面对为一夜欢乐而付出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如果我们不能感觉到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或他们内心的感情。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 “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无心相印”语文教育应担当起拉近人与人心灵之间距离的重任,面对在苦难中挣扎的人,面对善良与邪恶,

11、无论是生活还是作品,我们都不能无动于衷。语文教育还应该担当起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的责任,让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他们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达给读者,产生深刻的审美价值。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挖掘文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抓住艺术形象的特征进行审美教育。以形感人是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借助语言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以此来传情达意。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际上是借助和通过审美活动,以艺术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因此施教时应以艺术

12、形象的特征为审美对象,探究其审美意义。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两幅画面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借助文中具体生动的画面描写,挖掘形象所具有的审美意义,体会出清幽、素淡、朦胧的画面意境,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其次,抓住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审美教育。以情动人是文学作品的又一审美特征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借助作品传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也是作品感染人的主要因素;例如项链一文,作者在创作玛蒂尔德这一形象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从而使形象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魅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透过描写,体会作家的情感,学生不仅因玛蒂尔德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而感

13、动,也会被流露在作品中的作家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另外,作品中的情感,作品表现对象本身具有的情感,都是教学中应注意的审美因素,如祥林嫂对于失去阿毛事件的一次次叙述,这其中含有祥林嫂无限的辛酸与悲痛,她的叙述每重复一次,就会在读者的内心引起一次共鸣,这就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义。2开掘文化内涵以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素质要真正得到提高,除了致力于“语文”本身以外,还得使受教育者在文化素养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有了这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

14、文化品位,以适应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教育。文化是一种浸润于作品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贯穿于全篇。因此;要准确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插,必须进行文章的整体阅读,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进一步挖掘其精神内涵。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借助景物描写,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应孤立地进行分析,而应让学生抓住文章贯穿全篇的矛盾和困惑的线索,才能使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为探究其文化内涵奠定基础。其次,要在阐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教育。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文化积淀还很薄弱,这就决定丁

15、学生对作品中文化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上看,文化精神主要是依托于作品中的形象而表现的,由于它的潜在性,也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要使学生理解并吸收作品中的文化精神,必须阐释文化内涵。再次,进行文化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作品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中高度凝缩的精神。因此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诠释民族文化的层面,而应该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转化成学生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动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就是一个民族面貌的高度概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民族的精神文化,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刚健有为的追求精神,还是利国

16、利民的忧患意识,无论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是谦虚礼让的美好人格,他们都将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坚实基础。3探究思想意蕴以丰富人生经验。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教“文”时必须释“道”,释“道”即探究文章的思想意蕴,这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井最终积淀成为他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意蕴,

17、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社会,积累人生经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项链一文时,选择了两个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一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原因,二是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第一个问题是这样处理的:教师从丢失项链人手,提出这样的设问:玛蒂尔德是在什么情况下丢失项链的?她丢失项链是否纯属偶然?第一问是第二问的铺垫,文中并没有作明确的交代,通过预习课文,学生找到有三种可能,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在这几种情况下,玛蒂尔德都处于极度的狂热或极度的失落中。对第一问有了清晰的分析,第二问学生很快总结出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从表面看是一种偶然,但背后有其必然因素,她无论是在极度狂热的状态

18、下,还是在极度失落的状态下,都是一藕虚荣心在驱使她,如果没有虚荣,她不能在舞会上狂热到“什么都不想了”,如果没有虚荣,她不能为了一件寒碜的外衣而仓皇逃离舞会,因此也就不会丢失改变她一生命运的项链。回答完问属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请学生思考:玛蒂尔德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丢失了项链,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人生处处有偶然,偶然中含有必然。”这是学生通过学习得出的人生感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人生哲理,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利在千秋的事情,它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位教师选择的第二个突破口,竟在引导学生从玛蒂尔

19、德的经历中体会到人生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应该具有敢于承担的勇气,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没有越不过去的险阻。一部优秀的作品因其有深刻的思想性,才能经久不衰。这种深刻的思想性影响着每一位读者,面对作家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我们认识了生活;面对作家揭示的人生哲理,我们能够及时调整人生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思想意蕴是必要的。探究作品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借助作品中展示的社会环境认识社会。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社会环境是一个时期社会面貌的典型反映,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可以认识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鉴

20、赏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环节。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展现了一个极尽繁荣的贾府,这里有富丽堂皇的雕饰,有气宇轩昂的建筑,有君王睡予的书画,有等级森严的礼节这一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这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封建大家庭,作品正是以贾府为代表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学生正是透过贾府认识那个社会的。(2)借助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社会。文学的对象是人,作品无论是反映人的客观生活,还是反映内心世界,都寓不开形象,这些形象可能是典型的任务,也可能是自然景物,作家只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而作家的思想感情又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解读作品时把握了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也就进一步感受

21、了生活的真谛。(3)借助作品中的点睛之笔领悟思想内插。作家在创作时,不仅关注他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而且也适时地画龙点睛,这些点睛之笔往往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直接外现。因此,领会作品的思想意蕴,可以直接捕捉这些点睛之笔,它可以直接给我们以人生启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记述了游览经过之后,发出了感慨: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是作者在游览褒禅山之后的思考,更是由此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思考可以说惠及所有的读者。4丰富文学形象以提高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凭借的是一篇篇蕴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霄特,语文的阅读活动就是一种再创造活动。我们要充

22、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月下荷塘美景,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的情景,再现美景,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品味,进行再创造。借助文章的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再现一幅月光笼罩、满塘飘香的荷塘美景,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另外,课本剧的创作,也是丰富作品形象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再创造劳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是在充分玩味作品之后的再创造。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学生对诗歌、戏剧、小说所特有的浓厚兴趣,引导、帮助学生排练课本剧,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对原文

23、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丰富了作品的形象和意境。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面对生动的文学形象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进行再创造,在进行再创造中自然提高了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充分拓展思维空间,调动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形象,锻炼创造力。具体办法如下。(1)创设情景,诱发想象。思维进入特定情境,是想象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了情境,想象就有了空间,为形象的再创造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通过背景画面和配乐朗诵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绪集中在“诗外”,通过想象,在学生脑海中再现赤壁壮美的景色,再现苏轼面对滚滚长江水置身于赤壁而感慨万千的形象,再

24、创造中学生获得了精神的满足感。(2)咀嚼词句,产生联想。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文中的具体语言可以成为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媒介,因此丰富作品的形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对荷塘月色景物描写的分析,就是借助对于具体词语的揣摩,引发联想,再现美景。(3)改造作品,引发想象。对作品的改造和加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是想象。想象是丰富艺术形象,发展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一般原则1和谐教育原则。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传统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比较严肃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的教与学

25、生的学不能在一个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层面、上发生相互作用,就势必造成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充分发展。现代教学观更多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充分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遵循和谐民主的教学原则。在语文教育中,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教学内容决定,语文教学更多地采用涵咏、品味、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容易获得主体的地位。有一位教师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的教学中采用了讨论式的教学法。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统天下的指

26、挥官,而是将表演的“舞台”让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导演,整个课堂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局面,学生获得了被尊重的权利。他们积极思考,争先恐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自主教育原则。自主教育原则是指教育中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行自主学习的教育原则。实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魏书生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了自学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互检;钟德赣老师在教学中总结出五步总揽、阅读、写说、反馈、补漏三课型自练、自改、自结反刍

27、式单元教学法等等,无论是课堂自学六步教学法,还是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这些教育专家所探索的新的教学方法,都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空间。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积极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有一个自我内化、自我关照、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了生存的技能。3养成教育原则。养成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教育形式。叶圣陶说:“教育的本旨原本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依之。

28、”吕叔湘先生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张志公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三位语文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其终身受益。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这一时期是能力、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思考习惯、读书习惯、写作习惯。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坚持读书课(进行读书交流),课前讲演,练习书法,坚持周记练笔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4发展教育原则。发展

29、教育既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谐教育、自主教育、养成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未来发展的潜力,使其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开展“小老师”活动,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把握的文章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请一个或几个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教学重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均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再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重组,师生共同探讨,生生互帮互助,这种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得自觉,学得认真,学得自信,他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0、。另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教学领域,这也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网络拓宽了我们的生活领域,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领域,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从网上寻找课程资源,师生要在网上进行交流、指导。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和谐教育原则、自主教育原则、养成教育原则,还是发展教育原则,其前提都是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其现在或将来能够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主要手段。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实施人文教育。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