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所需,也是以金融开放创设跨区域合作典范、以制度协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湾区所向。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机理,在对世界湾区城市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遵循“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枢纽”的发展轨迹,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为动力源,以对外开放和协同联动为突破口,以综合嵌入和生态网络为支撑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金融板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生态系统完善,金融市场发达,既包括了深圳、广州等国内金融重镇,也涵盖了香港、澳门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和国内资本流动与市场化配置的枢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全球有影响力的金融总部及金融平台的集聚地,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国际金融枢纽的基础条件。
一、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机理
国际金融枢纽是金融要素自由流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金融监管协调高效、金融运行制度完备、金融开放能级较高、金融交易频繁迅速的多核有机网络和“生态循环系统”。金融枢纽内存在多个核心,各核心之间制度相近、资源共享、发展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就能通过金融中枢集聚、适配、调节,渐进式实现动态平衡。
从理论视角解析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中心不断集聚的金融要素逐步呈现负外部性特征,这可以通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得到解释;第二阶段,金融中心要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必然要不断优化金融结构,周边地区也要吸收和承接不同特征的金融资产、要素,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的深度分工;第三阶段,社会大分工可以提升金融运行专业化程度,但仍需要不同层级的区域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从单核放射状的国际金融中心演化形成多核放射网络状的国际金融枢纽。
二、国际经验借鉴
本文从开放和创新角度,基于供给—需求理论,以伦敦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为参照,对比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其形成的动力机制,观察其金融发展变迁轨迹(见图1),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提供发展模式借鉴。
图1 国际金融中心演进时间轴
(一)旧金山湾区:市场主导模式
市场主导型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长产生一定金融需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也随之发生演进。世界主要湾区的形成历程,绝大多数都是一个自然过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属性,决定了市场主导型金融中心的形成遵循“生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张——产生金融需求(结算、融资等)——建立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制度——金融中心形成”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即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等先天禀赋的加持下,商业、人口、贸易等向金融中心所在地集聚,引发存储、贷款、汇兑等交易需求,催生金融机构产生和集聚,自然形成金融中心。市场主导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旧金山湾区是其典型代表。旧金山湾区以强大的全球创新中心、全球最发达的风险投资中心带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二)东京湾区:政府引导模式
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中心相对应,政府引导型金融中心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京湾区遵循典型的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自然选择为辅的发展模式。东京在日本政府适时推进经济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战略中,创新金融工具,建立高效运转的金融系统,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其形成的关键,是通过富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撑,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入“自维持发展阶段”。在政府引导模式下,政府部门利用现有政策制度、区位条件、资源分布、经济实力、产业特色、创新环境等比较优势,突破已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锁定,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领、升级金融基础设施功能、优化金融发展运营环境、完善配套服务项目等措施,借助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持续引导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其发展遵循“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政府设计规划——金融制度改革——刺激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完善——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混合驱动模式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是宏观政策引领和市场主导有机融合推进的典范,主要表现在政府引导、市场需求和金融创新三大核心要素的合力支撑上。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按照演化经济学理论和“供给—需求”理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金融地域运动、城市分工协作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与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协同发力,并互为补充以形成持续性的累计循环效应。在混合模式“双轮驱动”下,政府机制通过战略规划确定金融中心的发展愿景和建设目标,以系统的政策措施培育并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对金融产业运行进行控制与动态调节;市场机制则根植于经济贸易发展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技术与产品创新、金融风险规避等综合因素推动金融中心的形成。
三、实践逻辑
(一)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动力源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已展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可依托现有金融要素资源与地域条件不断协调、配置、组合,吸引不同框架下的金融市场、金融规则以及金融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地理限制,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循环流通和扩散。同时,枢纽内部各地区借助立体化的空间联系,结合自身的规模经济进一步赋能技术创新、衍生新的资源吸附,由此形成“集聚——扩散——集聚”的连锁效应。大湾区依托现有金融中心、核心城市,可通过金融要素的集聚辐射,有力黏合区域相互依存关系,扩展建立成熟、健全的金融地域系统,形成由散点化发展到若干单体的金融增长极,再到以几个区域性的准金融中心为支撑的金融一体化格局。
(二)对外开放和协同联动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突破口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关键,是以积极对接国际规则、承接更多国际业务为出发点,通过将高价值金融信息转化为金融资产的定价依据,将“货币引力中心”转化为“货币控制中心”,主导金融规则的制定,确立金融资产的定价,搭建多维国际资本流动平台,建成全球金融资源的控制中心、国际财富的再分配中心、国际风险分配和再分配中心,在国际社会上掌握更高的话语权和掌控力。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其核心体现在作为全球金融要素汇聚的中心节点,内部的若干核心城市在竞争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赢。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断衔接融合,各种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制度和政策背景下的金融资源相互渗透协作,金融资源配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统筹,并建立和维持某种既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促进国际金融枢纽发展的突破口在于“融”和“通”,通过推动内部各城市间的金融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支持核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打造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放大发展共振效应,以金融发展一体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综合嵌入和生态网络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支撑点
综合嵌入是指在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的过程中,通过集聚、创新、协同、辐射等功能的发挥,实现金融要素与区域优势资源的多边关系性及结构性嵌入。借助内生力量和外源力量的共同作用,国际金融枢纽最终将进入螺旋式生长模式,并实现由单核放射状向多核放射状演进,发展成为集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若干子枢纽于一体的“巨无霸”“全家福”式的一体多面综合型金融枢纽,避免单一金融业态发展迭代后引致的枢纽经济“外强中干”和“脱实向虚”现象。从全球金融要素流动转移来看,不同金融要素的汇集会时刻产生交易记录、信息披露、产品设计、管理更新等新的金融信息,而集中的金融机构能进一步扩散有效信息、深化机构交流。嵌入和网络化发展,将纵深推进金融集聚和开放联动,进而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信息传导效应、创新引领效应同频,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突破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混合驱动发展模式、动态演进的发展路径,以打造平衡稳健的金融开放格局,实现金融体系国际化、规则标准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4个“国际化”为着眼点。以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构筑国际金融枢纽发展的动力引擎,打造具备鲜明湾区特征、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之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湾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明确发展定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应站在港澳地区深度融入国家金融改革发展大局以及“双区”“前海现代服务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打造具备鲜明湾区特征的国际金融枢纽。其中国特色和湾区特征就体现在,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紧密切合湾区实体经济发展特色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精准度、坚持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开放与创新中推进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探索打造具备湾区特色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路,最终实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
(二)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混合驱动发展模式,推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应充分借鉴“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引导型”金融中心的经验做法,以“需求主导和供给引导相互作用”的混合驱动型模式为着力点,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协同发力,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尽早跨入“自维持发展阶段”。一方面,借助市场主导,以湾区内外经贸的纵深合作激发产业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需求,催生金融机构集聚和服务能级提升,以市场供需动态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国际金融枢纽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高效运转的运行架构,升级金融基础设施功能,完善金融发展运营环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或低端锁定,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产生持续循环效应。
(三)坚持动态递进的发展路径,实现由区域金融枢纽到国际金融枢纽的升级演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应沿着“服务于直接腹地、腹地外更大区域、整个国家范围、邻近国家和政治属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实现从区域枢纽到国际枢纽的演进升级。要通过充分发挥枢纽地区“聚、疏、留、流”价值功能,使国际金融枢纽实现由传统要素联通中心向资源配置组织中心转变,提高经济要素的时空配置效率。适度参照伦敦、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通盘谋划,以子枢纽为载体,系统性推进金融科技枢纽、金融开放枢纽、绿色金融枢纽、资本流动监管枢纽等各类子枢纽平台建设,最终实现由单一枢纽到“1+N”综合枢纽的转型升级。
(四)打造平衡稳健的金融开放格局,提升国际金融枢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关键,必须要在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上做文章,围绕打造“一个平衡稳健的金融开放格局”,深度推进金融体系国际化、规则标准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促进金融总部资源、平台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在大湾区聚集,促进全球金融市场联通、规则相通、产品互认、资金高效配置,大幅提升国际金融枢纽的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
(五)以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构筑国际金融枢纽发展的动力引擎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应充分借鉴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持续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支撑、金融创新改革为动力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金融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突破,持续优化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资产结构、社会融资结构,实现金融改革创新对标国际湾区;另一方面,打造国际化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平台,以大规模应用场景为驱动,以大型金融机构为龙头,建成具有国际湾区水准的世界级金融科技“创新工厂”,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经营模式、场景应用、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机制等,促进金融发展提质增效,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郭跃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 刘佳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所 李霞
广东海丝研究院 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作为指导单位,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和南沙自贸试验区共同发起设立的新型媒体智库。
研究聚焦:研究院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国家自贸区的相关政策、产业研究,采取“政府 + 智库 + 媒体”的模式,联合政商学研资顶尖力量,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专业研究产品、高端论坛体系、权威资讯平台,助力政府、企业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研究服务:依托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广东海丝研究院的信息渠道和研究资源,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产业规划、经济运行分析等专项课题研究服务和信息定制服务。
重点产品:《海丝参考》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广东海丝研究院出品,面向广东省、大湾区各地市及所属区政府打造的一份免费高端内部读本,为党政领导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海丝参考》每月一期,不对外公开发行,相关机构、企业和个人如有需求,可致电联系陶女士(18382006559)。